摘要:教师节临近。最近跟几位家长聊天起“教师”,有人说自家孩子的初中老师不少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人说现在不少小学老师都211名校毕业。果然,教育卷的不止学生、家长,还有教师、学校。
教师节临近。最近跟几位家长聊天起“教师”,有人说自家孩子的初中老师不少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人说现在不少小学老师都211名校毕业。果然,教育卷的不止学生、家长,还有教师、学校。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认识的那些老师,尽管他们的学历普遍只是中师、大专,但很多都非常称职,也并不影响当年高考班级同学都有出色的成绩。
成长在咸阳农村,我认识的老师,许多都是过去的“中师生”,但在他们那个年代,能读中师的绝对是尖子生,要是选择高考,他们准是985、211的苗子。
但在当年,对无数农家学子来说,能在十五六岁就读中师,经过三年专业师范学习,一成年就能轻松执教,这既节省了时间,又安排了体面的工作,绝对算一条经济适用的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千禧年之间,不止咸阳本地,全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中考前的中师、中专考试都是第一批择优录取尖子生,上高中是第二批次的考虑。
正是时代的特殊性,赋予了这一代中师生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如果你的老师中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千万别小觑他们的实力,那可是当年千军马万中提前批次择优录取的。
正是这批优秀的中师生,早早为咸阳、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基层教育提供了大批聪明好学、年轻有为的人才。
要说曾经咸阳辖区内的中师院校中,乾县师范学校绝对算翘楚级的存在。这座创办于1941年的师范学校,初衷是在动荡年代,为国家“批量生产合格教师”,快速高效地为基层培养教师,支撑各乡村教坛。此后,学校几经更名,迁校址,从隶属陕西省教育厅到移交乾县管理再到交由咸阳专属管理,直到1981年恢复为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
作为陕西省首批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重点中等师范学校之一,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乾县师范学校为咸阳市乃至陕西省和西藏自治区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
我是从家里一位长辈的日记和口述中了解到乾县师范学校的一些故事。尽管那时的物质条件艰苦,有学生得从家里背干粮求学,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却饱满热烈。学校的课程安排除了文化课,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育、舞蹈、演讲、书法课等等,尤其粉笔板书是每个师范生的必备技能。这些都意在将每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教师。
在乾师,一代代热血青年在这里茁壮成长,一批批合格教师从这里踏上新的征途。乾县师范有几棵高大的松柏树,成为一代代乾师人的精神图腾。
据统计,改革开放后,乾师七千多名毕业生中,有283人分别被省视数为教育标兵或模范,有的已成为享誉省内外乃至全国的教育楷模。甚至这所学校还诞生出200多位县处级领导、30多名地厅级干部,堪称“官员孵化器”。
随着全民教育的更迭,到2000前后,中学生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这条求学路线为更多学生和家庭所认可,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也得到提升。于是,慢慢地中师、中专这类几年前还很“吃香”的学校,逐渐被时代丢弃。
到了2004年,乾县师范学校与彬县师范学校、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合并升格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曾经声名响亮的学校消失,转而化作一所泯然众人的职校。可能,最该感叹的是曾经那些在这里度过三年青葱又热烈时光的“乾师人”吧。
“中师生”的身份是国家教育改革、变迁中出现的一群特殊群体,如今回看,不禁感叹,其实变化才是永恒。教师的规培方式在变化,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在改变,甚至连专业、就业红热榜也在更迭。我们很难一下子看准一二十年后的教育情况。如此一想,或许对待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能少一点焦虑和内卷,放平心态,让花自然开放,让树自由生长。
来源:谝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