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脚苗是油菜育苗期常见的生理性障碍,表现为幼苗茎秆细长、节间稀疏、根系发育孱弱、抗逆性显著下降,移栽后易出现倒伏、死苗,且会导致生育期推迟、分枝数减少,严重制约油菜生产效益。基于油菜幼苗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调控原理,本文从品种选择、苗床管理、环境调控、化学调控等
高脚苗是油菜育苗期常见的生理性障碍,表现为幼苗茎秆细长、节间稀疏、根系发育孱弱、抗逆性显著下降,移栽后易出现倒伏、死苗,且会导致生育期推迟、分枝数减少,严重制约油菜生产效益。基于油菜幼苗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调控原理,本文从品种选择、苗床管理、环境调控、化学调控等维度,系统阐述高脚苗的综合预防技术,为油菜培育壮苗提供技术支撑。
一、高脚苗形成的核心诱因解析
明确高脚苗形成机制是精准防控的前提。油菜幼苗阶段若遭遇“光照不足、温度偏高、水肥失衡、密度过大”等胁迫,会打破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导致茎秆徒长形成高脚苗,具体诱因如下:
1. 光照条件不足:光照是抑制油菜幼苗徒长的关键信号。若育苗期间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或苗床选址在树荫、建筑物遮挡处,幼苗光合作用减弱,碳水化合物合成量不足,会刺激植株通过伸长茎秆“争夺光照”,导致茎节拉长、组织柔嫩。
2. 温度调控失衡:油菜幼苗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若苗床覆盖膜(如塑料膜)未及时通风,或育苗环境温度持续高于25℃,会加速植株呼吸作用,消耗过多光合产物,同时促进赤霉素合成,诱导茎秆快速伸长,形成“高脚”。
3. 播种密度过高:部分种植户为追求“出苗率”,播种量超过1.5kg/亩(常规育苗适宜播种量为0.8-1.2kg/亩),导致幼苗间相互竞争光照、养分与空间,植株被迫“拔高生长”,茎秆纤细且根系发育不良。
4. 水肥管理不当:若苗床氮肥施用过量(如单一追施尿素),会促进地上部徒长,而磷、钾肥不足则导致茎秆木质化程度低、支撑力弱;同时,苗床浇水过于频繁,土壤湿度长期过高,会抑制根系有氧呼吸,进一步加剧茎秆徒长。
二、高脚苗综合预防技术体系
(一)播前准备:筑牢壮苗基础
1. 优选抗逆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性强、抗徒长的优质品种,如长江流域可选用“中油杂19”“华油杂62”等,北方寒区可选用“陇油10号”“青杂7号”等,从遗传层面降低高脚苗发生概率。
2. 科学选址与整地: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光照充足(日均光照≥6小时)、土壤肥沃的地块作为苗床,避免连作(需间隔2年以上未种植十字花科作物)。整地时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kg、氯化钾15kg,耕翻深度20-25cm,耙平后做宽1.2-1.5m的畦,畦间留30cm宽排水沟,防止苗床积水。
3. 精准控制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与育苗方式调整播种量,常规撒播育苗每亩播种0.8-1.2kg,条播(行距10-12cm)每亩播种0.6-0.8kg,确保出苗后幼苗间距保持在3-5cm,避免密度过高导致竞争徒长。播种前可将种子与细土(或细沙)按1:5比例混合,均匀撒播,播后覆盖0.5-1cm厚细土,轻压保墒。
(二)苗期环境调控:抑制徒长关键
1. 光照管理:保障充足光照
- 苗床选址需避开遮挡物,确保全天无明显光照死角;若育苗期间遇持续阴雨,可在苗床上方搭建透明塑料棚(而非遮阳棚),增强透光性,必要时可人工补光(采用LED植物生长灯,每日补光3-4小时,光照强度2000-3000lux)。
- 及时揭除覆盖物,播种后若覆盖地膜保湿,待出苗率达70%以上时立即揭膜,避免膜下光照不足;若采用小拱棚育苗,白天(气温≥15℃)需揭开棚膜两端通风透光,傍晚再覆盖保温。
2. 温度管理:精准控温防徒长
- 出苗期(播种至子叶平展):保持苗床温度18-22℃,促进快速出苗;若气温较低,可覆盖双层膜(地膜+小拱棚膜),但需在中午通风1-2小时,防止温度过高。
- 幼苗期(子叶平展至3叶1心):逐步降低温度至15-20℃,白天当棚内温度超过25℃时,及时揭开拱棚膜通风降温,傍晚温度低于10℃时再覆盖;3叶期后可完全拆除拱棚膜(若外界气温稳定在10℃以上),增强炼苗效果,抑制茎秆伸长。
3. 湿度管理:控水促根壮秆
- 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但避免积水;出苗后减少浇水频率,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即土壤表层干燥至1-2cm时再浇水,每次浇水以“浇透不积水”为宜,防止土壤湿度过高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与徒长。
- 若遇雨天,及时清理苗床排水沟,避免雨水倒灌;雨后若苗床土壤板结,可轻划表土(深度1-2cm),增强土壤透气性。
(三)苗期管理:精细化培育壮苗
1. 及时间苗定苗:遵循“早间苗、分次间苗、适时定苗”原则,出苗后至1叶1心期进行第一次间苗,拔除弱苗、病苗,保持幼苗间距1-2cm;2-3叶期进行第二次间苗,间距调整为3-4cm;3叶1心期定苗,最终保持幼苗间距5cm左右(每亩留苗12-15万株),确保植株通风透光,避免相互竞争。
2. 科学施肥:平衡养分供给
- 苗期施肥以“控氮、增磷钾、补微肥”为原则,定苗后每亩追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5-8kg,或腐熟的稀粪水(1:10稀释)1000kg,避免单一追施氮肥;若幼苗出现叶色发黄(缺氮),可叶面喷施0.3%尿素溶液1次,若叶色发紫(缺磷),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
- 移栽前7-10天,每亩追施“送嫁肥”,以磷钾肥为主,可施氯化钾5kg+过磷酸钙8kg,增强幼苗抗逆性,促进根系发育。
3. 病虫害绿色防控:苗期病虫害(如蚜虫、菜青虫、猝倒病)会削弱幼苗长势,间接诱发高脚苗,需及时防控。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猝倒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施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间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四)化学调控:适度干预控徒长
对于易徒长品种或育苗环境光照不足的地块,可通过化学调控抑制茎秆伸长,促进壮苗形成,但需严格控制药剂浓度与使用时期,避免药害。
1. 适用时期:最佳使用时期为油菜幼苗3叶1心期,此时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喷施药剂可有效抑制赤霉素合成,控制徒长。
2. 药剂选择与用量:常用药剂为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5g,兑水30-40kg均匀喷雾;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30-40g,兑水40kg喷雾。若幼苗长势较弱,可适当降低药剂浓度(如烯效唑用量减至8g/亩),避免抑制过度。
3. 使用注意事项:喷施时需均匀覆盖幼苗叶片与茎秆,避免漏喷或重喷;喷施后若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浓度减半);禁止在低温(低于10℃)或高温(高于30℃)时段喷施,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药害。
三、高脚苗补救措施
若育苗期因管理不当已出现少量高脚苗,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
1. 控肥控水:立即停止追施氮肥,减少浇水频率,促进幼苗根系下扎,增强茎秆支撑力。
2. 中耕培土:对高脚苗进行中耕,深度2-3cm,同时向茎基部培土1-2cm,促进茎基部不定根萌发,增强植株稳定性,防止移栽后倒伏。
3. 延迟移栽:若高脚苗茎秆尚未木质化,可延迟3-5天移栽,期间加强炼苗(如露天放置、减少遮阴),促进茎秆粗壮;移栽时适当深栽(将高脚部分埋入土中2-3cm),避免茎秆暴露在外导致倒伏。
来源:风趣一半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