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春节过后,这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节假日了,而且今年好在可以连续休息三天不调休,想必大家已经早早的就进行了假期规划,可以好好休息两天了。
导语:不是迷信!明日清明节,牢记:1不晚、2不说、3不穿,别犯忌讳。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春节过后,这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节假日了,而且今年好在可以连续休息三天不调休,想必大家已经早早的就进行了假期规划,可以好好休息两天了。
清明节,古代又叫做寒食节、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节日。它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既是农耕时令的标志,也是我们祭祖追思的重要日子。从自然角度来看,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温回暖,正是春耕播种的黄金期。
清明节有很多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荡秋千、吃青团……在这众多习俗中,祭扫活动是核心。古人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无论是修缮坟墓、焚烧纸钱,还是供奉时令鲜果,都寄托着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在传统习俗中也有很多的讲究,明日清明将至,老一辈告诉我们要牢记:“1不晚、2不说、3不穿”,尊重传统。
1.扫墓时间不晚
清明节扫墓,时间的选择大有讲究。老话常说:“清明拜山不过未时,阳气未尽福自来。”清明扫墓在时间选择这方面特别重要,传统上认为,上午 5 点到下午 3 点(也就是寅时到未时)这个时间段,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适合祭扫。
2.选择在哪个时段比较好?
在一些地区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就是在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均可扫墓。但具体时辰上,古人更推崇“卯时”(清晨5-7点),将其视为阴阳交替的节点,《淮南子》记载"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黎明时分阳气初升,正是扫墓的最佳时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必如此严苛,但仍需避开日落前后。
从安全度来看,傍晚不仅天色渐暗,视线不佳,上路本就不好走,可能有摔倒风险,墓地的氛围还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另外,春季昼夜温差大,傍晚寒气易侵人体。所以即便是无法赶早,也需确保在下午3点前完成祭扫。
二、2不说不乱说话。清明节扫墓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很多家人一起去,在交谈的时候可要注意,别说错了话。老话有:“墓前三尺有神明,宁可不言,不可妄语”的说法,墓地是逝者安息之所,言行举止需庄重谨慎。古人将此视为大忌,认为不当言论可能会影响运势。
老一辈也有"坟前三不语"的讲法,不妄议逝者是非,体现着"死者为大"的观念;不炫耀现世成就,暗合"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还有就是不轻言鬼神之事;另外,对别人家的坟墓,不可评头论足。
在家里也要注意言语,清明前后,气氛相对凝重,家人之间在交流时,尽量避免提及一些不吉利的话题。这并不非是迷信,而是为了营造一个相对和美的家庭氛围,不让沉重的情绪影响到家人的心情。清明节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日子,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应该用温暖的话语传递关爱。
三、3不穿不穿鲜艳衣服。衣着是清明祭扫的重要礼仪符号,色彩与款式均需符合场合的庄重性,传统习俗告诉我们,要尽量穿着素色、简约的服装,避免过于鲜艳和花哨。拿红色的衣服来说,民间有"清明不穿红,穿红惹阴风"的说法,古代将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五行,清明属"春木当令",红色属火易形成"木火相克"。
白色、黑色这类素色,在咱们传统文化里面,向来都被看成是哀悼的颜色。到了清明节的时候,穿着素色的服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也是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老话说:“衣以素为敬,心以诚为尊。”穿着素色服装去扫墓,也能让旁人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但如果穿着过于鲜艳的衣服去扫墓,难免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这不仅是对先人的不尊重,也会破坏整个祭扫的氛围。
那么,在清明节这天,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和讲究呢?评论区让我也开开眼!最后,祝大家清明节安康!
来源:三农小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