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课,我们相约十年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06:15 1

摘要:推开门,讲台上粉笔盒齐齐整整,讲台下,30双眼睛明亮澄澈。转身,黑板上孩子们手绘的向日葵簇拥着一行字:“宋老师,毕业快乐!”心头一怔,继而暖意漾开。是的,今天,我也要“毕业”了。

河北平山北冶小学的六年级教室,今天格外安静。

推开门,讲台上粉笔盒齐齐整整,讲台下,30双眼睛明亮澄澈。转身,黑板上孩子们手绘的向日葵簇拥着一行字:“宋老师,毕业快乐!”心头一怔,继而暖意漾开。是的,今天,我也要“毕业”了。

这座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学校,是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7批青年支教帮扶队耕耘了一年的地方。这堂课结束,孩子们将告别小学,走向山外的中学;而我的支教生涯,也画上句点。

最后一课,该聊些什么?答案清晰浮现:就和孩子们再聊一次“未来”吧。

我从抽屉里拿出便签本和A4纸发给每个孩子。“请大家在便签本上写下此刻最真实的梦想,它们将与全班共同制作的‘水火箭’一起飞向‘太空’。”A4纸上,则是“致2035年的自己”的信。“这封信,可以选择公开分享,也可以叠成小飞机,守护只属于你和未来的秘密。”孩子们埋首书写,将梦想小心折进纸页。“若梦想是秘密,就折紧些!”我轻声提醒,“等到2035年,我们再一起启封。”我和孩子们郑重约定:将订购一台时间胶囊,封存所有信件,打上封印,守候这“十年之约”。这不仅是寄向未来的信笺,更是交给自己的信诺。待到约定之日,支教队的老师们会重返北冶,与已然长大的少年共同开启。“那时,你们或许正在深造,或已工作、成家。沧海桑田,这枚胶囊便是连通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风扇开到最大,教室依旧闷热,汗珠滑落,却无人分神。

待孩子们写完,我从电脑里翻出最初一课给孩子们播放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朱锐老师“毕业致辞”的视频。温厚的声音在教室再次回荡:“无论在中心还是在边缘,是高还是低,是大还是小,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你而灿烂、因你而闪烁。”此刻重温这哲思寄语,愿孩子们在毕业之际,更深层地理解这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

课堂的高潮在操场兑现——学期初承诺的“水火箭”发射实验。孩子们欢呼着奔向操场,调试水量、检查气压、安装降落伞……专注与兴奋写在每个步骤里。“三、二、一,发射!”口令声中,水火箭呼啸着刺破山间寂静,直冲云霄,承载梦想的卡片随之升腾。降落伞在空中绽放,如朵朵承载希望的云。无人机盘旋,记录下这跃动的轨迹。

下课铃终究响起。我收起装满梦想便签的盒子、封存信件的“时间胶囊”,以及满载一年读写印记的周记本。罗城悦同学代表全班,递来一束特别的“向日葵”——花瓣由写满笔记的试卷叠成,每瓣都细密写着同学的名字。卡片上的话语直抵心底:“或许我们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喉头微哽,我摇头纠正:“不,你们就是老师最好的学生!”

教室门口簇拥而来的热浪中,汗水与眼中的温热交织。临别不忘叮嘱:无论去往何方,都努力拥抱广阔天地,铭记那些照亮前路的光芒。“记住,脚下的每一步都在成就梦想。努力走出去,去看更大的世界。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让家乡山水更美。”

最后一课结束了,操场归于宁静。回望这一年,难舍三尺讲台,更难舍孩子们真诚而纯粹的眼神。我相信,那点亮山野的微光,连同那份对2035年的郑重期许,终将在孩子们心中渐成燎原之火。

本报记者 宋 飞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