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的键盘侠让人感到很无奈,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就信口开河,在网络上造谣,给广大网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大家伙恨的牙痒痒,恨不得见面暴打一顿。
现代的键盘侠让人感到很无奈,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就信口开河,在网络上造谣,给广大网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大家伙恨的牙痒痒,恨不得见面暴打一顿。
无独有偶,古代也有类似的“键盘侠”,而且还是官员,那就是言官。
严格来讲,像现代键盘侠的是明朝的言官,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赋予言官的权力是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只要听到风声就可以上奏,根本不需要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督朝廷的大员,但同时也因为制度的缺陷成为党争的工具。
历朝言官的设置
严格来说,言官不能算是一个官职的名称,而是监官和谏官的通称。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两类官员是为了监督其他人,只是监督的人群不同。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所以监官往往会被称为皇帝的耳目。职能上类似明朝设置的锦衣卫,只是没有锦衣卫那么变态。
谏官则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这个官职是为了监督皇帝,这活不好干,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皇帝无人能制衡,如果说了皇帝不想听的话,后果可想而知。不过,也有干得好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魏征,可以让唐太宗李世民都感到害怕。
监管和谏官由于职责相同,所以在监督人群上往往分的不那么清楚,也就是说都可以监督皇帝和百官,所以往往合称为台谏。
早在秦朝时,置谏大夫,掌论议,属郎中令。三国和两晋时期,设置散骑常侍作为谏官。而唐朝有了三省六部,设置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中书二省。
到了宋朝,设置了谏院,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充知院官。
而监官历朝历代都有御史来担任,不同时期的名字略有不同。到了明朝,设置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通称为言官。
明朝的言官制度日趋完备,朱元璋将御史和给事中的官职设置的很小,但却能监察百官和皇帝,相当于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发挥以下制上的作用,而又不能让言官专权。
清朝延续明朝的监察体系,但削弱了言官的权力,因此在清朝前期很少看到像明朝那样弹劾百官和皇帝的事件。到了晚期,清朝皇权式微,言官的地位才稍稍提高,但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明朝言官有多猛
明朝的言官最猛,最像现代的键盘侠。可以毫无依据的喷大臣和皇帝,并且很多人以骂皇帝和首辅成名。
其他朝代如唐朝、宋朝也有类似的猛将,但都以事实为依据,哪怕这个事实是歪曲,但一般不会听风就是雨。
最著名的就是魏征了,次唐太宗获得了一只鸟,非常喜爱。有一次唐太宗正拿着鸟逗它,远远的看到魏征进来奏事。担心魏征会让他把鸟放飞,于是藏在了怀里。
魏征也看到了,他不动声色,对着唐太宗就是一阵输出,直到他觉得鸟已经死了才离开。等到魏征走后,唐太宗赶紧拿出那只鸟一看,已经死了,但唐太宗却无可奈何。
明朝之前和之后敢于这么做的大臣还是少数,只有明朝,由于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赋予言官的权力,所以明朝的皇帝轻易不敢违规。
强悍如朱元璋,曾经下令让女乐进宫表演,结果被御史周观政发现了,坚决不让太监带女乐进宫,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这下把朱元璋气坏了,让周观政回家休息。
周观政不吃这一套,坚持上班,还要求朱元璋出来认错。最后朱元璋不能破坏自己定的规矩,只好出来认错,周观政这才作罢。
海瑞更加如此,海瑞在给嘉靖皇帝《治安疏》中写道: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嘉靖皇帝看了奏疏震怒,把海瑞下狱,但最后也没有杀掉海瑞。
除了周观政、海瑞,还有很多言官前赴后继,有的人是为了国家人民,有的人却是为了自己的虚名和荣华富贵。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明朝的言官都不好惹。
雒于仁骂万历皇帝
海瑞骂嘉靖皇帝已经很难听了,雒于仁更猛,他直接让万历皇帝破防了。
万历皇帝是隆庆的儿子,嘉靖的孙子,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前期有张居正辅政,实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改革,形成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万历皇帝亲政以后,大事营建,长时间不上朝,挥霍无度,导致官员不满,于是雒于仁向万历皇帝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全文分为《酒箴》《色箴》《财箴》《气箴》四部分,他像一个名中医一样给万历把脉,批评万历皇帝嗜酒伤胃、宠幸郑贵妃及“十俊”太监、杖责宦官宫女等行为。
把完脉,雒于仁还给万历皇帝开出药方:戒酒节欲、戒贪财、平心静气。
万历皇帝看后直接破防,暴怒,这可比海瑞骂嘉靖皇帝难听多了,任谁听了都受不了。万历皇帝要求首辅申时行将雒于仁法办。申时行当时看了之后感觉就是雒于仁真是个嘴替,万万不能处分他。
于是建议万历皇帝不要公开这份奏折,这样大臣会认为皇帝真的是这样,于是奏折留中不发,也开创了留中先例。
雒于仁也感到了不对,于是称病辞职,万历皇帝也没有追究,最终得到了善终。
整体来说,明朝的言官比其他朝代都生猛,这是朱元璋制定言官规则的时候种下的因。有明一朝,言官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难免会被一些小人利用,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对皇帝和百官,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