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足协自2020年起连续出台限薪令,将本土球员顶薪从税前1200万元逐步压缩至300万元,外援薪资上限降至200万欧元。据最新财报显示,中超俱乐部总薪资支出较巅峰期下降约60%,但仍有半数球队存在欠薪问题。武汉三镇等新科冠军的突然解散,暴露出过度依赖资本输血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薪资问题始终是舆论焦点。随着近年俱乐部财政压力加剧,中超球员动辄千万的年薪是否合理?新一轮降薪政策下,这个泡沫还能挤多少?
中国足协自2020年起连续出台限薪令,将本土球员顶薪从税前1200万元逐步压缩至300万元,外援薪资上限降至200万欧元。据最新财报显示,中超俱乐部总薪资支出较巅峰期下降约60%,但仍有半数球队存在欠薪问题。武汉三镇等新科冠军的突然解散,暴露出过度依赖资本输血模式的脆弱性。
降薪政策虽缓解了俱乐部压力,却导致大批球员流向日韩、东南亚联赛。2023赛季中超场均上座率回升至2.1万人,但竞技水平下滑明显——亚冠赛场连续三年无球队闯入八强。某俱乐部青训总监坦言:“月薪3万的年轻球员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赌职业生涯。”
对比J联赛(本土顶薪约500万人民币)和K联赛(约300万人民币),其薪资体系与商业收入、青训产出严格挂钩。横滨水手等俱乐部通过球迷周边、社区运营实现盈利,球员薪资仅占营收35%,而中超这一比例长期超80%。
短期降薪治标不治本。中超需重构商业模式:一方面扩大转播权分成(目前年均收入不足英超1%),另一方面激活城市足球文化。成都蓉城通过会员制吸纳3万付费球迷,年增收超2000万,提供了可行样本。
中超降薪是阵痛,更是转型契机。唯有摆脱“烧钱-崩盘”循环,构建与真实市场价值匹配的薪资体系,才能让足球回归体育本质。这条路漫长,但别无选择。
来源:薇薇婆评球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