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奥运的姑娘们三连败时,她的手腕贴满胶布,球速明显下降,可场下骂声比心跳还快——
她,曾用一只手腕,让世界排球场安静到只剩心跳声!
却在不到五年,被国家队名单连“拒”三次……
东京奥运的姑娘们三连败时,她的手腕贴满胶布,球速明显下降,可场下骂声比心跳还快——
“世界第一主攻?第一玻璃!”
那一晚,她只在社交平台留下八个字:
“我对排球失去兴趣。”
郎平忍不住替她说话:“别逼她,她是中国女排的,不是中国机器人。”
可时代在转弯,换帅、提速、去巨星化,年轻人要位置,她的高点强攻不再匹配新体系。
留洋,成了双方的默契选择。
十个月后,意甲总决赛第四回合——
科内利亚诺3:1翻盘,她是全场攻防效率第一人,高举欧冠MVP奖杯时,全网黑子安静得像掉了线。
再之后,她报名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硕士,同年拿到中国排协B级教练证书,可以执教青年队。
文件显示,她跟18所河南县中签下三年的支教协议,每年去现场授课90课时,政府付她80万服务费,她一分不留,全捐回省青训基金。
当年郎平说过:“要有始有终,不忘初心。”很多人当初没细想,如今才明白,她真的没跑,只是换条路回来了。
她跑遍校园,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小孩如何垫球,把所谓的“女排精神”,种到泥土里。
有人说,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从光环下退下,再把光带回家乡。
可也有人觉得,她应该继续拼国家队,因为冠军才是唯一的价值。
朱婷在赛场是全球顶尖,如今在讲台和课桌旁,也依旧专注;她像是绕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但脚下的土地因为她而不一样。
问题就在这里——一个运动员,是不是只有继续在国家队才能证明自己?
还是说,把力量传给下一代,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赢?
有人质疑,是不是怕受伤了才找理由退出国家队?
也有人反问,这样把钱和精力全砸在青训上的人,你见过几个?
体育圈从来不缺流言:有人等你再夺一次金,有人盼你重新披上国旗;可更多人在意的,却是你愿不愿意留下那股劲儿,无论在哪个赛场。
新帅赵勇要速度与多点开花,00后小将要求表现机会,这就是现实里的竞技世界——没有谁永远占C位,也没有谁被永久遗忘。
朱婷关掉一次又一次采访邀请,把时间花在上课、研究心理学、陪学生训练;她把职业生涯后的生活安排成另一种赛程:课堂、球场、返程车厢……循环播放。
有球迷感叹:“她是扫地僧,从江湖隐退,又回到江湖。”
只是这次,她手里的武器,不是扣杀破防的重炮,而是一颗颗被她点亮的热爱。
有人怀念她站在国际赛场撑起整支队的背影,也有人觉得,从巅峰到退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人生真相。
可问题总归回到原点——对于中国女排来说,什么才是“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在关键分锁死对手的超级得分手?还是一批能延续精神的下一代?
我们也很难忽略一个残酷事实——竞技体育不等人,每一届奥运、世锦赛、大奖赛,甚至一场热身赛,都在证明一个规律:你的身体和状态,比荣誉更容易被淘汰。
朱婷,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另一种解法。只是答案究竟对错,可能得等十年后才看得清。
当下一次你再听到有人说“朱婷不顾国家队”时,你会怎么回答?
是在评论区跟着骂一句?
还是反问一句:她到底是在逃避,还是在蓄力?
你觉得,一个运动员最重要的,是继续拼上赛场为国争光,还是退到幕后去培养更多的未来之星?
来源:翟翟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