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在三农领域坐拥 50 万粉丝的博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怀揣着回乡创业梦的年轻人泼了一大盆冷水。他在县城开过餐馆,结果积蓄赔了个精光;又尝试做电商,却被物流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靠着拍短视频,勉强维持生计。
“只要城里还有口饭吃,千万别回农村!”这话一出来,可不得了,湘西短视频创作者贾胖在直播里的这句狠话,就像一颗炸弹,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
这位在三农领域坐拥 50 万粉丝的博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怀揣着回乡创业梦的年轻人泼了一大盆冷水。他在县城开过餐馆,结果积蓄赔了个精光;又尝试做电商,却被物流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靠着拍短视频,勉强维持生计。
这“反常识”的发言,一下子就点燃了网友们的讨论热情,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明显分成了两派。点赞最高的几条留言,真是各有各的态度:“句句扎心的大实话”,觉得贾胖说出了大家心里不敢说的;“典型的失败者思维”,直接就否定了贾胖的看法;“把路走窄了的短视之见”,也在指责他目光不够长远。
支持贾胖的,好多都是返乡创业的人。网友“山城老李”直接晒出了自己的账本,2022 年回乡承包了 30 亩地种猕猴桃,结果算下来,扣除农资、人工还有冷库的费用,净亏损 8.7 万元,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啊!不过,反对的声音里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新农人阿杰”就骄傲地展示着他现代化养殖场的实时监控画面,年出栏 5000 头黑猪的数字化牧场,让他每年收入上百万,这差距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反映出了城乡发展更深层次的矛盾。看看统计数据,近五年青年返乡创业的成功率连 15%都不到,农村的物流成本比城市高出 40%,农产品滞销率长期都在 30%以上。可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局 2023 年的报告又带来了好消息,数字技术让农业科技企业数量一下子激增了 120%。
在我看来,贾胖的话虽然有点偏激,但确实说出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个现实问题。农村创业可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行的,得好好看清自己手里有什么资源。
说到这儿,咱再看看关于这件事儿的新闻博主大纲里的那些内容。贾胖直播的原声片段,72 小时播放量就破了 800 万,那句“宁可送外卖也别回村”更是引发了无数争议。再深挖一下贾胖的背景,从 2018 年搞餐饮,到 2020 年做电商,再到 2022 年干自媒体,资金流水也曝光了,累计投入 87 万,现在每个月收入也就 1.2 万。
从多维数据的角度看,国家统计局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城镇了;农业农村部也表明 2023 年返乡入乡创业的人员达到了 1320 万;可北京大学调研又发现农村创业平均存活期才 2.3 年。专家们对此也有话说,经济学家提醒要警惕“幸存者偏差”,得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三农学者表示基础设施投入已经把城乡差距缩短到 1.8 倍了;创业导师则建议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产业链分工。
现场直击也能发现不少变化,湘西物流园冷链车数量同比增加了 300%,数字乡村服务站日均收发快递量突破 2000 件。还有那些充满活力的青年群像,95 后海归用物联网蜂箱养蜂,00 后姑娘靠 AR 技术复原古法染布,建筑工人成功转型无人机飞防队长。
有区域经济研究者就觉得贾胖观点偏差太大。现在支持乡村振兴可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的。政策红利那是持续不断地释放,2023 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比 2018 年增长了 83%,都用来重点支持产业配套建设了。就拿湘西来说,18 个冷链物流中心建起来后,生鲜损耗率从 35%降到了 12%。市场需求结构也在转变,盒马的数据显示定制化农产品溢价是普通产品的 3 - 5 倍,2023 年“认养农业”市场规模都突破 200 亿了,这给特色农业开辟了新赛道。更重要的是人才迭代效应明显,中国农业。
来源:三农繁星洞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