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的六月某一天,宋美龄心神不宁,她发现蒋介石这段时间写日记,总是非常隐蔽,宋美龄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她懂一些心理学,蒋介石这个人性格惧内,他有意躲开宋美龄,必然是一些不想让宋美龄知道的事情。
1945年的六月某一天,宋美龄心神不宁,她发现蒋介石这段时间写日记,总是非常隐蔽,宋美龄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她懂一些心理学,蒋介石这个人性格惧内,他有意躲开宋美龄,必然是一些不想让宋美龄知道的事情。
他越不想让宋美龄知道,宋美龄越要看,于是乎,宋美龄翻开了蒋介石的日记,看到了蒋介石在这两天写下的一句话:
“不能为党国与革命前途着想,而徒为本身毁誉与名位是图”。
看到了这句话之后,宋美龄脸色大变,因为她知道,在整个中国,能够被蒋介石这样评价的人,除了她的姐夫孔祥熙以外,就不可能再有其他人了,蒋介石和孔祥熙这对连襟之间的矛盾,之前其实已经很剧烈了,只不过还没有一个宣泄点爆发出来而已,蒋介石现在写到这句话,加上日本即将要投降的局势。
宋美龄明白,蒋介石在日本投降之后,接着就要对孔家下手。
没有想太多,宋美龄就立即拨通了姐夫孔祥熙家的电话,并要求孔祥熙立刻主动卸任民国财政部长一职,并尽快离开。
接到了宋美龄的电话后,孔祥熙也是吓出一身冷汗,此时,高达几十亿的贪污案还缠绕在孔祥熙的身上,孔祥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听从小姨子的话
其实会让孔祥熙如此感到害怕的根本原因原,就是因为“同胜利美金公债”出现了巨大的亏空,而这个亏空自然不用说,就是孔祥熙拿去填充家族利益了,说简单一点,就是孔祥熙贪污了。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蒋介石和孔祥熙决裂的导火索。
1942年,中国战场陷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经济几近崩溃,通货膨胀如同脱缰之马,物价飞涨,陪都重庆的情况尤为严重。
由于1940年粮食歉收,加之国民政府机构迁入和难民涌入,食品价格连番上涨,民生艰难,为缓解战时财政压力,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西北地区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公债”。
这项公债以每元折合国币20元的价格出售,国民政府承诺抗战胜利后以美元兑还,在国民党政府的宣传中,国民政府称其:
“以美元为基金,本固息厚,稳如泰山”。
国民政府政鼓励百姓踊跃认购,称此举“功在国家,利在自己”,客观来说,国民政府的这个举动是有助于国家经济流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保证经济活性的,但是,这项旨在稳定经济的举措,却被孔祥熙及其亲信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增强中国抗战力量,牵制日军,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
而这笔贷款中的1亿元,被指定作为美金公债的基金,1942年,美金公债正式发行。
可到了1943年秋末,国民政府发现全国实际售出的公债仅4300万美元,不及预期的一半,不仅如此,公债价格一度跌破发行价,每元仅值国币十七八元。
随后,通货膨胀加剧,公债价格却异常攀升。
到1944年初,黑市上的价格高达每元250元,涨幅近14倍,这本是经济乱象下的畸形结果,却被孔祥熙及其亲信看作牟利的机会。
1943年10月9日,孔祥熙亲自致函蒋介石,他在信中称:
“由于公债价格持续上涨,若不及时停售,可能影响政府信誉。他建议于10月15日结束发售,并表示当督促行局主管人员妥为办理,以期早日完成”。
蒋介石同意了这一建议。
随后,财政部向国库局发出密函,命令立即停止销售美金公债,各地尚未售出的公债,由中央银行业务局购进,统一上缴国库。
但这一决定并未如孔祥熙所言“顾全政府信誉”,反而为贪腐打开了缺口。
当时担任者国库局局长的吕咸,他是孔祥熙的亲信,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私利空间。
1944年1月,吕咸授意债券科科长熊国清代拟一份签呈,签呈中写道:
“未售出的美金公债余额为数不少,建议特准国库局职员以官价每元20元购进,用以调剂同人战时生活”。
吕咸并称此举符合国家吸收游资的初衷,很显然,这就是利用职权
但令人意外的是,孔祥熙接到这份签呈后,竟亲笔批复“可”,并加盖“中央银行总裁”的官章。
于是,尚未售出的5000多万美金公债,以每元20元的低价落入国库局职员手中,当时,黑市价格已达每元250元,这批公债的总值约为125亿国币,绝大部分职员迅速将公债在黑市抛售,赚取巨额差价。
但这样子还没有完,吕咸更进一步,他先将350万元公债献给孔祥熙,随后通过以票换票、买空卖空等手段,贪污近800万元,在举国抗战的艰难时刻,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家信任的严重背叛。
这场贪腐并未止于内部,民间关于孔祥熙家族敛财的传闻早已流传开来,甚至通过情报渠道传到了国外,美国总统罗斯福获悉后,对孔祥熙的政治声誉表示不满,他向蒋介石提出要求,认为孔祥熙的贪腐行为损害了中美合作,遂建议更换财政部长。
1944年11月,孔祥熙正在美国治疗膀胱结石,他得知此事后,主动致电蒋介石,宣布辞去财政部长职务。
这看似平息了风波,实则只是风暴的序幕。
蒋介石也对孔祥熙非常不满,可是他没有孔祥熙贪污的证据,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对这个姐夫下手。
而真正的转机,源于国库局内部的两个年轻职员。
这两位青年目睹了吕咸与孔祥熙的贪腐行径,感到愤慨,于是乎,他们暗中搜集证据,包括吕咸签发的文件和熊国清的亲笔信稿。
1945年春,抗战胜利的曙光初现,国共开始谈判建立联合政府,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大会即将在重庆召开,这两位青年认为时机已到,他们先将证据秘密递交给重庆国民政府。
这一开始,他们担心举报可能因官官相护而无果,于是,他们决定再进一步,将材料交给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陈雅和傅斯年。
也是这一举动,点燃了这起贪污大案。
陈雅,原是《申报》记者,以1936年出版的《西北视察记》闻名,他曾在云南担任劝储分会主任干事,负责美金公债的推销,对内幕颇为了解。
而傅斯年则是山东籍学者,以耿直和清高著称,他曾多次致函蒋介石,揭发孔祥熙家族的贪腐劣迹,却从未动摇其地位,被戏称为“傅大炮”。
两位青年选择陈雅和傅斯年,是因为他们深知这两人嫉恶如仇,敢于发声。
1945年7月7日,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大会在重庆召开,陈雅根据两位青年的举报材料,起草了提案《请政府彻查三十一年度同盟胜利美金公债发行余额大舞弊嫌疑案》。
他在提案中指出:
吕咸利用职权,将未售公债私自分配,一方面逢迎上司,一方面谋取私利,导致1150余万元公债流失。
他特别提到,吕咸曾签呈中央银行当局,购买350万零4260美元的公债余额,这一指控虽未直接点名孔祥熙,但“中央银行当局”显然指向其人,陈雅还强调,若舞弊属实,国库损失之巨与官吏的胆大妄为堪称罕见,他要求政府迅速彻查,依法惩处。
提案提交后,在参政会主席团成员中传阅,很快传到国共高层及报界手中,引起强烈反响。
7月10日,傅斯年在大会上提出口头质询。
他大声质问:
“中央银行国库局同人分购成都未卖完的200多万美金公债,因分赃不均而告发,这比黄金泄露消息还严重,因为国库局事先呈请核准了‘可’字。”
他要求法院和检察院自动介入,并呼吁:
“办贪污首先从最大的开刀!”
傅斯年的发言震撼会场,旁听民众为之沸腾,有人甚至专程赶来,只为一睹他的风采。
就这样,参政会的压力迅速传递到蒋介石手中。
早在1945年3月19日,蒋介石的日记已提到“研究中央银行舞弊案”,表明他已收到两位青年的举报材料,4月10日,他致电在纽约的孔祥熙,指出停售后仍有1100余万公债继续交易,不合手续,要求追缴归还国库。
孔祥熙复电称“此事经过不详悉”,推脱责任,并表示待病愈回国处理。
4月14日,蒋介石日记写道:
“美金公债舞弊案已有头绪,须待庸之病痊回国。”
他还记录了一组数字:
各省市售出4300万元,国库局交业务局5400万元,预售户仅4200万元,差额1660余万元。这正是他追查的重点。
但孔祥熙迟迟不归,蒋介石的无奈在日记中愈发明显,4月30日,他写道:
“接庸之电,令人烦闷,痛苦不知所止。”
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中,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央财政的担忧:
“中央银行问题甚难解决也。”
1945年的5月5日,国民党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宋蔼龄和宋美龄极力为孔祥熙辩护,蒋介石也在接见代表时为其说好话,但是孔祥熙的贪腐名声在外,导致他得票寥寥,最终落选中常委。
蒋介石叹息:
“其信望坠落至此,犹不知余往日维持之艰难也。”
5月22日,蒋介石电召孔祥熙回国。
在这个过程之中,蒋介石已经在日记表达了对孔祥熙的极度不满,蒋介石非常清楚,就是孔祥熙在其中贪污太多,导致外界对他的指责颇多,蒋介石一旦下了狠心,宋美龄都要害怕,所以她才致电给姐夫,让孔祥熙做好一切的善后工作。
孔祥熙也再一次向蒋介石提出,辞去中央银行总裁的工作。
7月8日,孔祥熙抵达重庆,蒋介石当即召见,展示举报材料并严正申戒,孔祥熙递交折呈,坚称无可查考,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
“彼总想口辩掩饰,而不知证据与事实俱在,决难逃避其责任。”
7月24日,蒋介石批准孔祥熙辞去中央银行总裁职务。
这场风波看似尘埃落定,实则留下诸多遗憾。
比如先前所举报的两位青年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将材料交给《大公报》,7月17日,该报曝光此事,称“国库局职员私购美金公债一案,情节重大”。
傅斯年则在7月15日再提交提案,要求彻查中央银行和中央信托局历年积弊,联署者达21人,7月20日,他向大会提交书面报告,宣称已掌握部分证据,愿负法律责任,这一连串行动,让孔祥熙声名狼籍。
但值得一提的是,孔祥熙虽下台,其势力未受重创。
因为他的势力,早就已经通过大量的财富输送膨胀起来。
比如在1946年,国统区通货膨胀恶化,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开设扬子公司,倒卖美元和物资,扰乱经济。
1948年,蒋经国推行“打老虎”运动,追查扬子公司,却因宋美龄干预不了了之。
两位青年眼见“大老虎”未死,担心报复,最终远走国外,隐姓埋名。
孔祥熙的遮羞布被揭下,却未能彻底清算其罪行。
也正是有孔祥熙这样的“好队友”,才给蒋介石的统治埋下了炸弹,而蒋介石的悲哀又在于,他背叛了自己当初的革命理念,对这些贪污的亲人一忍再忍,最终也把自己送进了这个遭人唾骂的泥潭,永远无法翻身。
来源:闲说史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