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黑恶势力借助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情况层见迭出,与传统犯罪截然不同的是,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双重限制,渗透力更强、波及面更广,无论是偏远乡村的村民,还是繁华都市的市民,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网络黑恶犯罪“现形记”
扫黑除恶普法微课堂
近年来,黑恶势力借助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情况层见迭出,与传统犯罪截然不同的是,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双重限制,渗透力更强、波及面更广,无论是偏远乡村的村民,还是繁华都市的市民,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涉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五个常见类型
网络“套路贷”犯罪
甜蜜陷阱下的致命獠牙
犯罪分子通过开发贷款App,以“无抵押、快速放款”等名义吸引被害人借贷,同时在App内植入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子程序,以“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方式恶意垒高债务“套路”借款人,并采用电话侮辱、“曝光”威胁、发送PS裸照等手段进行非法催收。
网络“软暴力”催收犯罪
无形的精神折磨
犯罪分子通过虚拟网络电话通讯技术进行高频度骚扰,或使用群发软件发送辱骂文字、侮辱性图片骚扰被害人及其亲友。
“裸聊”敲诈犯罪
隐私泄露的噩梦
犯罪分子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假冒年轻女子添加好友,引诱被害人下载具有窃取通讯录信息功能的木马App,录制带有面部“裸聊”视频,以揭露被害人隐私、群发不雅视频相威胁进行敲诈勒索。
“套路嫖”敲诈犯罪
连环套路、越陷越深
犯罪分子利用微信等组织实施卖淫活动,在此过程中获得嫖客身份信息,后期实施“套路”犯罪行为,如抢劫、敲诈勒索等,通过线上线下侵犯他人人身权、财产权。
负面舆情、网络水军敲诈犯罪
恶意抹黑、巧取豪夺
犯罪分子搭建网络自媒体平台,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编造不实信息、散播网络谣言,以曝光企业负面新闻相威胁,勒索企业支付“宣传费”“广告费”等。
涉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危害
• 危害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
• 危害二:破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 危害三:影响社会稳定,引发社会恐慌。
• 危害四:形成不良示范,导致更多人模仿。
如何防范涉网络黑恶势力犯罪
要提高敏感性,不要随意泄露个人身份、电话、住址、工作、支付账号等隐私信息。要提高甄别能力,网络贷款时选择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要提高警惕性,警惕“裸聊”等诱导性信息,不轻易下载陌生链接或泄露隐私。要敢于维权,遭遇网络威胁时,保留证据并立即报警,避免陷入连环勒索。
网络不是“法律盲区”,网络空间也绝非“法外之地”,检察机关将通过“从严惩处+全链条打击”形成高压态势,依法严惩涉网黑恶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助推网络空间治理。
来源:日照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