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就是说了从师求学的道理。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都是有困惑的,而老师就是负责解决困惑的,生在我们前面的人懂得道理比我们多,可以当我们的老师,生在我们后面的人懂得道理比我们多,也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因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在上学时,比古诗词更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需要背诵的文言文。
这些古文一是难理解,二是长,很难背下来。不过,现在再细细读下这些古文,真的是令人惊艳。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号称“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这篇《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就是说了从师求学的道理。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都是有困惑的,而老师就是负责解决困惑的,生在我们前面的人懂得道理比我们多,可以当我们的老师,生在我们后面的人懂得道理比我们多,也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因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虽然《师说》的文字很平顺、简易,但却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透彻,理论很有说服力。无论何时,《师说》中的这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都是值得学习的。
9、《陈情表》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是魏晋时期文学家,曾在蜀汉任职,后又被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任命为太子冼马。
在司马炎诏书下达后,郡县连连逼迫李密前去上任。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无人赡养,就写了这篇感人肺腑的《陈情表》,陈述不赴任的苦衷。
李密少时也很是悲苦,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当时幼小的李密常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是祖母刘氏将他抚养成人。因此,李密和祖母的关系无比深厚,他长大后也是因侍奉祖母而以孝顺和恭敬闻名。
在司马炎征召李密之时,他44岁了,祖母已经96岁了,疾病缠身而不能动弹。李密就侍奉于祖母身边,早晚服侍饮食药物,不敢离开。此时郡县长官屡屡上门督促李密赴任,进退两难的他决定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因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因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就有了这篇情真意切的《陈情表》,有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名句转化成成语。
司马炎也是被李密所感动,称赞他果然不是徒有虚名的名士,停止征召他,并赏赐两个奴婢,下令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是唐朝文学家,凭想象写出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秦朝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写下了这篇借古讽今的赋作。
在这篇赋作中,最经典的就是最后总结的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朝人无暇自哀就已经灭国,只能由后人哀怜感叹了,但后人只哀叹却不借鉴,也是一样的结局,只能再让他们的后人来哀叹他们了。
那么,后世人有借鉴秦人的悲剧吗?秦朝是因为徭役过重而灭国,汉朝就开始休养生息,但却因外戚干政而亡。后续王朝也都是借鉴前朝亡国的教训,进行改进,但却又有新的矛盾而亡国,也是可悲可叹。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东坡与客人月夜泛舟饮酒之际,写下了这篇《前赤壁赋》。
在全篇之中,有着明月、清风、白露、流水,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场景仙气飘飘,正如苏子所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再是借客人之口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想要与明月永存世间。苏东坡则又借江水、明月为喻宽慰客人,时间流逝就像水一样,并不曾真正逝去,月圆月缺也没有增减,要是从事物变的角度来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曾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
再者,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们的就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而清风、明月却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却能共同享受,何其乐哉。
这篇赋作写景、抒情、说理融合,实是赋中佳作。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辞官之后,写下了这篇抒情小赋。
虽然陶渊明任职多年,但却一直向往田园生活。此时辞官回家,陶渊明觉得以往的行为实是迷途,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颇有庆幸之情。因此,虽然小船轻快如飞,他仍是迫不及待,恨天亮的太慢。
再是归家之时,更是有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感。自此,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只愿采菊东篱下。
这一篇赋作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纯真可亲。后世的欧阳修曾评价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在北伐之际,给后主刘禅上书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写出了一个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忠臣,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之情。
在全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对于先帝,诸葛亮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希望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大业;对于陛下,诸葛亮表也是处处为他着想,劝勉他亲贤臣远小人,赏罚严明。
其实,《出师表》并不华丽,却是率直质朴,读之犹如能看见诸葛亮伏案而书。
4、《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受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写了这首散文。
在前面几段就是写景,写了洞庭湖之大观,写了细雨纷纷、阳光明媚的登岳阳楼之景。再到最后,又是提升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单以艺术而论,《岳阳楼记》未必如《赤壁赋》,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影响深远。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是庄子庄周的代表作,也是《庄子》的首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所谓的逍遥游,就是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在文中,通过鲲鹏、蜩与学鸠、宋荣子、列子等寓言,层层递进的阐释最终的哲理: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这可谓是一篇奇文,后世的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都曾从其中汲取灵感,在逆境中追求心灵的超越。
2、《洛神赋》曹植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是个擅长诗歌、散文、辞赋的绝世奇才。
南北朝之时,谢灵运评价曹植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洛神赋》就是曹植辞赋中最杰出的作品,写的是梦幻的境界,想象力丰富、词藻华丽、刻画传神,尤其是描述洛神更是惊若天人,堪称是一首传颂千古的佳作。
1、《滕王阁序》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奇才。
当年20多岁的王勃路过南昌时,正逢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受宴参加宴会。在宴会之前,阎都督已经让女婿准备好了一篇序文,想让他展示一下才名,但席间仍是假意邀请宾客作序。宾客们早知道阎都督的意思,都是推脱开来。王勃却是毫不客气的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写,顷刻间写下这篇《滕王阁序》。
这是一篇骈文,几乎是通篇用典,有着众多的佳句,可谓是天才之作。
来源:李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