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一中学初一扩招至94个班引关注 “有学上”之外更需“能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09:22 1

摘要:家长堵在校门口,手机举得比孩子书包还高,生怕错过接娃的黄金三秒。

94个班,一抬头全是后脑勺,这画面比春运还壮观。

家长堵在校门口,手机举得比孩子书包还高,生怕错过接娃的黄金三秒。

有人嘀咕:这到底是上学,还是赶大集?

别急,先看数字。

二十二中今年初一收了94个班,明年计划再扩到114个,相当于把一所小型大学塞进初中围墙。

教室不够,实验室改仓库,老师不够,体育老师临时教数学。

最魔幻的是,招生方案白纸黑字写着“符合条件均可报名”,翻译成人话:学位管够,质量另说。

为啥突然爆雷?

学区直升政策+生育小高峰+周边县城拖家带口来读书,三重buff叠满。

牡丹区教体局说“保障公平”,潜台词是“先塞进来再说”。

家长群里有人算过账:一个班60人,老师批改一次作业得翻5600份,改完直接原地飞升。

现场更离谱。

下课铃一响,楼道秒变地铁早高峰,孩子端着泡面排队上厕所。

保安大叔嗓子喊哑:“别挤!

前面是老师办公室!

”有家长偷偷塞红包想调小班,班主任苦笑:“您看我这嗓子,能先给我调个扩音器吗?

也不是没招。

学校正研究错峰放学,上午六年级下午初一,听起来像商场停车场限流。

教育局紧急招聘200名代课老师,条件写着“有教师资格证优先”,潜台词是“实在没有,普通话二甲也行”。

最狠的是建新校区,图纸刚画好,旁边楼盘连夜涨价三千,开发商笑得比招生办主任还开心。

说到底,大家怕的不是人多,是怕人多之后老师顾不过来。

隔壁班英语课代表上周转学去了私立,理由是“不想当分母”。

留下的家长一边骂学费贵,一边偷偷打听哪所职高有3+2直通大专。

魔幻现实主义照进教育圈,连校门口卖淀粉肠的大叔都感叹:“以前卖五根,现在卖五十根,娃多了,我生意好了,可我家娃也在里面挤啊。

现在最尴尬的是老师。

班主任开家长会得用扩音喇叭,后排家长听不清,干脆建了个“听不清群”。

有年轻老师发朋友圈:“入职三个月,嗓子废了,发际线高了,唯一欣慰的是学会了用表情包批作业。

”底下评论区全是同行点赞,顺便问:“你们班空调装了吗?

解决办法?

短期靠代课老师和临时教室,中期靠新校区分流,长期得看人口。

有专家支招:“把隔壁职高改成初中部,反正职高也招不满。

”听起来像玩笑,但隔壁职高校长已经接到通知,开始研究怎么把实训楼改成教学楼。

更离谱的是,有家长提议“周末也上课”,被群里一票否决:“娃不疯,我先疯了。

说到底,这场拥挤是城市发展的副作用。

十年前这里还是麦田,现在楼盘比麦苗还多。

学校像被按了快进键,老师学生都成了时代的NPC。

唯一确定的是,明年人数还会涨,后年可能得把操场也改成教室。

至于教学质量?

先保证孩子别在楼道里走丢再说吧。

放学铃又响了,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校门。

有家长踮着脚找自家娃,有娃踮着脚找自家家长。

保安大叔的喇叭里循环播放:“不要拥挤,注意安全。

”声音淹没在嘈杂里,像一句没人相信的预言。

来源:盈盈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