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戈壁忆峥嵘 青春宣讲励前行——哈工大研支团新疆尉犁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9:33 2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精神丰碑,更是激励后辈勇毅前行的力量源泉。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尉犁队走进马兰红山军博园挖掘红色故事,再走进尉犁一中高三级部传递精神力量,用"实地探访+校园宣讲"的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戈壁边城焕发新

瀚海青春宣讲行

两弹一星精神进边疆

"两弹一星"精神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精神丰碑,更是激励后辈勇毅前行的力量源泉。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尉犁队走进马兰红山军博园挖掘红色故事,再走进尉犁一中高三级部传递精神力量,用"实地探访+校园宣讲"的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戈壁边城焕发新的光芒。

实地探源:在马兰戈壁触摸"两弹一星"的精神温度

想要讲好"两弹一星"故事,必先读懂故事背后的坚守。哈工大研支团尉犁队全体成员专程前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的马兰红山军博园,在中国红山核试验指挥中心的旧址——这片曾见证中国核事业起步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精神探寻之旅。

刚抵达军博园,队员们就被周边干旱的戈壁环境震撼——当年"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扎根,冒严寒、战酷暑,顶风沙、沐雨雪,怀着一腔对祖国的热爱,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奇迹。步入曾经科研工作者工作和生活过的"将军楼",陈旧的实验桌椅、简朴的宿舍陈设,每一件实物都在无声诉说着"隐姓埋名干大事"的坚守。

在军博园展馆里,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场景复原,队员们更清晰地了解到科研人员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克服生活困境:没有先进设备就靠手工计算,缺少物资就省吃俭用,即便远离家人、面对未知风险,也从未动摇过为国铸盾的决心。

正是他们一个个坚韧不拔的身影,构筑起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也为新时代留下了无言的启示。

探访过程中,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故事细节,一边用镜头定格珍贵画面。从展馆里的历史展品,到戈壁上的旧址痕迹,队员们追随着"两弹一星"科研先辈们的足迹,也涤荡着自己的内心。回到驻地后,大家分工协作完成了宣传视频的剪辑,期盼着把这份"精神宝藏"更生动地传递给更多的人。

校园宣讲:让"两弹一星"精神照亮高三学子征途

"高三是人生中需要咬牙坚持的阶段,而六十余年前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们,正是在无数个'难啃的硬骨头'面前,靠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路。"在尉犁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大会上,尉犁队成员以这句话为开篇,拉开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的序幕。

宣讲时,队员们没有空泛地进行理论说教,而是结合巴州本地"两弹一星"的历史脉络、自身探访马兰红山军博园的真切经历,用演示文稿缓缓铺展故事画卷:从科研人员在戈壁上搭建临时实验室,到为了一个数据连续熬夜计算;从王淦昌同志为祖国的核事业毅然回国、隐姓埋名投身科研攻关的赤诚;到郭永怀同志用躯体保护科研文件的壮烈;从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到"两弹一星"成功时全国沸腾的场景。

队员们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体悟"两弹一星"精神的真谛。期间,队员们还播放了科研人员重返马兰的微纪录片。当画面里出现科研人员黝黑的脸庞、简陋的工作环境时,台下的高三学生们都屏息注视,不少人悄悄红了眼眶。

考虑到高三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宣讲最后,队员们特意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连结:"'两弹一星'精神里的'爱国',就是让我们找准人生方向——正如科研人员为国家核事业倾尽全力,你们也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而奋力拼搏"。

队员们深情寄语高三学子,激励他们以爱国为帆,校准人生航向;以奋斗为桨,跨越艰难险阻;以创新为舵,勇立时代潮头,在高三这一年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力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结语: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为边疆教育添力量

这次"两弹一星"精神挖掘与宣讲活动,对尉犁队的每一位成员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队员们不仅把"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涵带给了高三学生,更对自身支教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知——除了传授知识,更要成为精神的桥梁,把先辈的榜样力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边疆学子。

未来,哈工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尉犁队还会继续挖掘更多红色资源,用学生们听得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浸润校园生活,激励更多新疆学子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在人生的征途上毅勇前行。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