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一场前所未有的“破格接待”正式上演:
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一场前所未有的“破格接待”正式上演:
因为它不仅成为首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
还以不到市价一成的价格拿地,享受最低利率贷款支持……
当时,这事一度让不少人“看得牙痒痒”:
毕竟大众、丰田、宝马这些老牌巨头,进中国市场都得乖乖合资,还要受股比限制,连话语权都掌握不全——凭啥特斯拉就能独享“VIP通道”?
更何况,那会儿国产新能源才刚起步,很多人都在担心:“你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但7年过去了,现在回头再看,这场“豪赌”,到底是输是赢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赚到钱了”。
事实上,这种说法有道理。
因为从最直观的账面收益来看,特斯拉确实已经回馈上海,乃至中国市场一大笔真金白银。
拿税收来说,当初上海对特斯拉有明确协议,从2023年底开始,每年纳税不得低于22.3亿元人民币。
而现实是,2023年全年,特斯拉中国纳税达到23.3亿,直接“超额完成”任务。
而且,这还只是起点。
2023年,特斯拉在上海的 Megapack 储能工厂也开始动工,具备每年约 10,000 套能量存储产能”。
同年,上海工厂的整车出口量也超过34万辆,占我国出口新能源车的4分之一。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上海不仅是赚了很多税收,还顺带通过特斯拉撬动了外贸市场。
不说其他,仅从财政维度来看,这场“豪赌”早已回本,还在持续进账。
但这些,还只是“显性的回报”。
如果把视角放宽一点,你会发现:
特斯拉带来的,不只是数字上的“营收”,而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撬动。
这,才是真正值钱的地方。
你想想,在2018年引进特斯拉之前,中国的新能源车还在“技术追随阶段”——
不少厂商还在研究三元锂、磷酸铁锂的电池路线,智能化也停留在“车机能连手机”的层面。
但特斯拉一来,碳化硅、CTC、电池包底盘一体化、FSD、整车OTA、Giga Press 一体化压铸……
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概念,全都变成“现实了”!
结果就是,从比亚迪、蔚小理,到问界、极氪、零跑,几乎所有国产品牌,都开始主动升级技术路线——
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追得上了,还卷赢了!
2024年,比亚迪年销量超过427万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反倒被拉低;
FSD没落地,智驾却在国内遍地开花!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如果当年没有特斯拉进入中国,我们新能源这条路,大概率不会走得这么快、这么稳。
毕竟那时候,整个产业链还在“盲人摸象”——不论是方向、人才,还是配套能力,都是一边走一边试。
但特斯拉落地之后,等于直接在中国“打了个样”,让整个行业有了标杆。
举个例子:
当初为了满足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需求,宁波旭升、广东文灿、拓普集团这些供应商,迅速完成设备引入、工艺迭代;
后来随着国内车企也跟进压铸底盘技术,这批供应链不仅没被特斯拉“绑定”,反倒成长为了中国新能源最硬核的“出海战力”。
再比如,过去说整车OTA,大家都觉得是噱头;
但特斯拉一次次OTA让动力、电池管理、座舱功能“变魔术”,直接逼得国内车企不得不卷起“软件能力”这一课。
这就是现实:
特斯拉没有“掏心掏肺”地教,但它逼着你去学;
而你真学了,就不再是个“抄作业的”,而是能反超的“优等生”。
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练,也是对手。
而正是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才让中国新能源车,跑出了世界独一份的加速度。
总的来看就是,7年过去了:
回首看上海和特斯拉的“百亿豪赌”,到底是输是赢呢?
结论很明显——那就是赢了,还是大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斯拉也得感谢我们:
感谢中国市场的规模,给了它“走量降本”的底气;
感谢产业链的效率,让它能以全球最快速度落地扩张;
更要感谢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用最大的耐心和开放,撑起了一场产业级的“试验”。
否则,说不定特斯拉当初就没撑下去,直接倒闭了,不是吗?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