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婆,这个废水塔咱们买得起!"1978年,年轻的王大山指着眼前这座破旧的水塔对妻子说道。
"老婆,这个废水塔咱们买得起!"1978年,年轻的王大山指着眼前这座破旧的水塔对妻子说道。
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53元买来的"破烂玩意儿",会在36年后让税务局的工作人员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2014年,当税务局的人拿着计算器按出那个数字时,整个人都在颤抖...
01
1978年的春天,24岁的王大山和22岁的妻子李梅刚刚结婚。
那个年代,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可是两个人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到100块钱,想在城里买个像样的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山啊,你们俩打算住哪儿?"岳父李大爷抽着旱烟,皱着眉头问。
王大山低着头,有些羞愧:"爸,我们还在想办法。"
"我们厂里有个宿舍,虽然小了点,但是..."李梅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
"一个单间能住两个人?像什么话!"李大娘摇着头,"大山,你得想个长久的办法。"
王大山心里着急,但又无可奈何。那个年代的工人工资不高,他在机械厂当学徒,一个月工资才18块钱。李梅在纺织厂工作,工资也只有16块。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除了日常开销,根本存不下什么钱。
"要不咱们先租个房子?"李梅小声建议。
"租房子也要钱啊,而且租一辈子也不是自己的。"王大山叹了口气,"咱们还是得想办法买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就在这时,王大山的工友老刘找上门来。
"大山,我听说你们在找房子?"老刘神秘兮兮地说,"我倒是知道个地方,就是有点特殊。"
"什么地方?"王大山眼睛一亮。
"城东有个废弃的水塔,政府准备处理掉。听说谁愿意买下来改造,只要53块钱。"
"水塔?"李梅愣了一下,"那能住人吗?"
"怎么不能?"老刘拍着胸脯说,"你们年轻有力气,改造一下就是个不错的住处。而且那地方位置不错,交通也方便。"
王大山心动了。53块钱,这是他们能承受的价格。
"咱们去看看吧。"王大山拉着李梅的手,"反正看看又不要钱。"
第二天一早,王大山和李梅就跟着老刘来到了城东的那座水塔。
远远望去,这座水塔确实很破旧。高约15米的圆形混凝土结构,外墙有些斑驳,看起来已经废弃了好几年。
"这就是了。"老刘指着水塔说,"据说是很早以前修建的,后来城市供水系统改造,这个就废弃了。"
王大山围着水塔转了一圈,仔细观察着结构。
"大山,这真的能住人吗?"李梅有些担心,"看起来好危险的样子。"
"你别看它外表破旧,但是结构很牢固。"王大山拍了拍水塔的墙壁,"混凝土的,比木头房子结实多了。"
他们爬上了通往水塔顶部的铁梯,进入了内部空间。
水塔内部是一个直径约8米的圆形空间,高度大概4米。虽然空荡荡的,但是确实很宽敞。
"小梅,你看,这么大的空间,咱们可以改造成两层。下面做客厅和厨房,上面做卧室。"王大山指手画脚地规划着。
李梅也开始想象起来:"墙上开几个窗户,采光就好了。再刷刷墙,铺个地板..."
"而且这里视野好,站在顶上能看到半个城市呢!"王大山兴奋地说。
老刘在一旁笑着摇头:"你们俩倒是挺有想象力的。不过我得提醒你们,改造起来可不容易,需要花不少钱和力气。"
"没关系,我们年轻,不怕吃苦。"王大山握着妻子的手,"小梅,你觉得怎么样?"
李梅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又看了看丈夫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只要你觉得可行,我没意见。"
回到家里,王大山把看水塔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和岳父母。
"什么?你要买个水塔住?"王父瞪大了眼睛,"大山,你是不是疯了?"
"水塔怎么能住人?那不是要把我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李大娘也反对。
"爸妈,你们别急着反对。"王大山耐心地解释,"那个水塔结构很好,位置也不错。我们改造一下,完全可以住人。"
"改造?你懂什么改造?"王父摇着头,"而且就算能住,别人会怎么看你们?住在水塔里,多丢人啊!"
"丢人总比没地方住强吧?"王大山有些急了,"爸,现在房价这么贵,我们根本买不起普通的房子。这个水塔虽然特殊,但至少是我们自己的。"
李大爷抽了几口烟,缓缓说道:"大山说得也有道理。现在确实不容易,年轻人能有个住处就不错了。"
"可是爸..."李大娘还想说什么。
"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吧。"李大爷摆摆手,"只要他们不后悔就行。"
经过一番讨论,家里人虽然不太赞成,但也没有强烈反对。
第二天,王大山和李梅就去了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水塔?你们要买那个废水塔?"办事员有些惊讶,"确定吗?那地方好几年没人要了。"
"确定。"王大山坚定地说,"我们想买下来自己住。"
"好吧,既然你们坚持。"办事员摇摇头,开始办理手续,"总共53块钱,包括土地使用权。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买了以后出了什么问题,可别来找我们。"
王大山痛快地掏出了53块钱,这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积蓄。
拿到产权证书的那一刻,王大山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小梅,这是我们的家了!"
李梅也很激动,但同时也有些担心:"大山,我们真的能把它改造成适合住人的地方吗?"
"能!一定能!"王大山信心满满,"我们慢慢来,一点一点改造。"
02
买下水塔后,王大山和李梅开始了漫长的改造工程。
第一步是清理内部。水塔废弃多年,里面积了厚厚的灰尘,还有一些杂物。
"天哪,这么多灰!"李梅戴着口罩,挥着扫帚,"感觉永远扫不完。"
"慢慢来,不着急。"王大山安慰妻子,"我们有的是时间。"
清理工作持续了两个星期。每天下班后,两个人就到水塔里打扫卫生。周末更是从早忙到晚。
"大山,你看这些铁锈怎么办?"李梅指着墙上的锈迹问。
"用钢丝刷刷掉,然后重新刷漆。"王大山研究了一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邻居们经常看到这对年轻夫妻在水塔附近忙碌。
"哎,那两个年轻人还真要住水塔啊?"一个大妈摇着头说。
"真是想不通,好好的房子不住,偏要住那个破玩意儿。"另一个邻居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议论传到王大山和李梅耳朵里,但他们并不在意。
"随他们说去吧,住得舒不舒服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王大山对妻子说。
清理完内部后,王大山开始规划改造方案。
他画了很多图纸,设计怎么分割空间,怎么安装楼梯,怎么开窗户。
"你看,下面这一层我们做成客厅和厨房。"王大山指着图纸解释,"这里放沙发,这里放餐桌,这里是厨房。"
"那上面呢?"李梅问。
"上面做卧室和书房。中间搭个阁楼,用楼梯连接。"
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在墙上开窗户。水塔的墙很厚,而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要开窗户必须用专业工具。
"这得找专业人士来弄。"王大山看着厚厚的墙壁,"我们自己弄不了。"
请专业工人开窗户花了30块钱,对于刚花光积蓄的小夫妻来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算了,先开两个窗户,其他的以后再说。"李梅心疼地说。
接下来是铺地面。水塔原来的地面是混凝土的,坑坑洼洼,很不平整。
"这个我们可以自己做。"王大山买来水泥和沙子,"先把地面找平,然后铺瓷砖。"
铺地面的工作比想象中更累。两个人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抹水泥,膝盖都磨破了皮。
"大山,要不咱们请工人来弄?"李梅看着丈夫满手的伤口,心疼地说。
"不用,我们能行。"王大山咬着牙坚持,"花那个钱不如省下来买其他材料。"
地面工作用了一个月才完成。虽然不够专业,但看起来已经像个样子了。
接下来是最困难的部分——搭建阁楼。
王大山买来木材和工具,准备自己动手。
"这个结构要很牢固,不然住起来不安全。"王大山仔细测量着尺寸。
"你会做这个吗?"李梅有些担心。
"不会可以学啊。"王大山拍拍胸脯,"我在厂里跟师傅学过一些木工活。"
搭建阁楼是个技术活。王大山白天上班,晚上研究图纸,周末就到水塔里施工。
"这个横梁要承重,必须用粗一点的木头。"
"这里需要加个支撑,不然会塌的。"
王大山一边摸索一边施工,经常为了一个细节琢磨好几天。
有一次,刚搭好的框架突然倒塌了,差点砸到李梅。
"小梅,你没事吧?"王大山吓坏了,赶紧查看妻子有没有受伤。
"没事,就是吓了一跳。"李梅拍拍身上的灰尘,"看来这个比我们想象的更难。"
"是我太急了,有些地方没考虑周全。"王大山有些沮丧,"要不我们请个师傅来指导一下?"
最后,他们花了50块钱请来一个老木工师傅。
"小伙子,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对。"师傅看了看倒塌的框架,"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
在师傅的指导下,阁楼终于顺利搭建完成。
"不错不错,虽然不够精细,但是很牢固。"师傅满意地点点头,"你们住个几十年都没问题。"
阁楼搭好后,整个水塔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下面是客厅和厨房,上面是卧室,感觉像个真正的家了。
接下来是刷墙和安装电路。
刷墙相对简单,就是比较费时间。两个人每天晚上都在刷墙,手臂都酸得抬不起来。
"大山,我觉得我们可以开个装修公司了。"李梅开玩笑说,"这些活我们都会干了。"
"哈哈,说不定以后真的可以。"王大山也笑了,"不过现在先把咱们自己的家弄好。"
安装电路是最危险的工作。王大山虽然在机械厂工作,但对电工活并不熟悉。
"这个必须请专业电工来弄,不能冒险。"李梅坚持说。
"好,安全第一。"王大山也同意。
请电工安装线路又花了40块钱,但是为了安全,这个钱必须花。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水塔终于初具雏形。虽然简陋,但已经可以住人了。
03
1978年冬天,王大山和李梅正式搬进了水塔。
"小梅,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王大山兴奋地抱着妻子转圈。
李梅也很激动,但看着简陋的家具,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大山,你说我们这样住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王大山信心满满,"你看,这里冬暖夏凉,视野开阔,多好啊!"
确实,水塔的保温性能出乎意料的好。厚厚的混凝土墙壁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
第一个晚上,两个人躺在自制的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声。
"大山,这声音会不会是水塔要倒了?"李梅有些紧张。
"别胡思乱想,这是风吹过的声音。"王大山安慰妻子,"水塔这么粗的柱子,怎么可能倒呢?"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王大山心里也有些紧张。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住在这种特殊的建筑里。
好在一夜无事,第二天两人都睡得很好。
"看吧,我就说没问题。"王大山起床后精神很好,"比工厂宿舍舒服多了。"
李梅也发现了水塔的好处:"确实很安静,外面的噪音传不进来。"
住进水塔后,邻居们的态度有些复杂。
有些人觉得新奇,经常跑来参观。
"哎呀,还真的能住人啊!"一个大婶惊讶地说,"里面收拾得还挺像样的。"
"就是有点圆,摆家具不太方便。"另一个邻居评价。
也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
"住在水塔里,这不是胡闹吗?"
"万一哪天塌了怎么办?"
王大山对这些议论都一笑了之:"说什么的都有,咱们自己住得舒服就行。"
住进水塔的第一个月,两人还在继续完善各种设施。
厨房是最大的挑战。在圆形空间里安装橱柜很困难,所有的家具都需要定制。
"这个橱柜怎么设计?"李梅拿着尺子比划着。
"做成弧形的,贴着墙壁。"王大山想了个办法,"虽然麻烦一点,但是能充分利用空间。"
他们请木工师傅定制了一套弧形橱柜,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效果很好。
卫生间也是个难题。水塔本来没有下水道,需要重新挖。
"这个工程太大了,我们自己干不了。"王大山看着硬邦邦的地面,"得请挖掘机来。"
最后花了80块钱请人挖了下水道,接上了城市的排污系统。
虽然花费不少,但水塔的生活设施越来越完善。
春天来了,李梅在水塔周围种了一些花草。
"好主意,再种点蔬菜,咱们还能自给自足呢。"
很快,水塔周围就变成了一个小花园。月季、向日葵、茄子、黄瓜,各种植物长得很茂盛。
"咱们这里真的很特别。"李梅站在水塔顶上,看着周围的景色,"感觉像住在童话里一样。"
"是啊,别人都住方房子,只有我们住圆房子。"王大山也很满意,"这就是我们的特色。"
住了一年后,两人彻底适应了水塔生活。
"小梅,你后悔吗?"有一天,王大山问妻子。
"后悔什么?"李梅反问。
"后悔嫁给我,住在这个奇怪的地方。"
"不后悔。"李梅摇摇头,"虽然开始的时候有些不适应,但现在我觉得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而且这里有我们亲手建造的回忆,比什么都珍贵。"
王大山听了很感动,紧紧抱住了妻子。
1980年,李梅怀孕了。
"大山,孩子出生后住在这里合适吗?"李梅摸着肚子,有些担心。
"怎么不合适?"王大山兴奋地说,"咱们把上面改造一下,专门给孩子做个房间。"
说干就干,王大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
他在阁楼上隔出了一个小房间,专门给即将出生的孩子。
"这里做婴儿房,有窗户,采光好。"王大山规划着,"等孩子大一点,可以在这里学习。"
1981年春天,儿子王小强出生了。
"大山,你看咱们的儿子多可爱!"李梅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满脸幸福。
"是啊,以后这个水塔就是小强的家了。"王大山轻抚着儿子的小脸,"等他长大了,一定会为有这样特别的家而骄傲。"
王小强在水塔里健康成长。
邻居们经常看到一家三口在水塔周围活动,小强在花园里跑来跑去,王大山和李梅在一旁照看。
"还别说,这一家子住在水塔里挺幸福的。"原来反对的大婶也改变了看法。
"是啊,关键是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随着小强的长大,王大山又对水塔进行了多次改造。
增加了书房,完善了储物空间,还在顶部搭建了一个小阳台。
"爸爸,我们家为什么是圆的?"五岁的小强好奇地问。
"因为圆形代表团圆,代表完美。"王大山认真地解释,"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圆房子里,永远团团圆圆。"
小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以后也要住圆房子。"
王大山和李梅相视而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90年。
王大山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工资也涨到了每月200多块。李梅在纺织厂也当上了车间主任。
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了,很多人建议他们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
"大山,现在你们条件好了,要不买套商品房?"老同事建议。
"是啊,小强也大了,住水塔不太合适了吧?"李梅的同事也这样说。
但王大山和李梅都没有搬家的想法。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要搬?"王大山说,"而且这些年我们花了这么多心血改造,已经很完美了。"
"小强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有感情。"李梅也舍不得,"再说,这里住着舒服,为什么要换?"
1995年,王小强考上了大学。
"儿子,你以后还会回到水塔来吗?"李梅有些不舍。
"当然会!"王小强坚定地说,"这是我的家,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好儿子。"王大山欣慰地拍拍儿子的肩膀,"这个水塔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成长,以后也会继续见证下去。"
04
进入新世纪后,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王大山和李梅居住的城东地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他们的水塔显得越来越特殊。
"老王,你们家这个水塔成景点了。"邻居老张开玩笑说,"经常有人来拍照。"
确实,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座保存完好的老水塔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有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拍照,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参观学习,甚至有电视台来采访。
"王师傅,您当初为什么会想到买这个水塔?"记者问。
"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为了有个家。"王大山朴实地回答,"没想到一住就是这么多年。"
"您觉得住在水塔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静,还有就是这里装满了我们一家人的回忆。"
报道播出后,水塔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参观。
王大山和李梅都很友善,只要有人想了解水塔的历史,他们都会热情接待。
"您看,这是我们1978年刚买的时候拍的照片。"李梅拿出老照片给参观者看,"那时候还是一个空壳子呢。"
"这是我们改造的过程,这是搭建阁楼时的情况..."
王大山也会详细介绍改造的技术细节:"这个楼梯是我自己设计的,这个窗户是后来开的..."
2005年,王小强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到了工作。
"爸妈,我在省城买了房子,你们搬过来和我一起住吧。"王小强说。
"不用,我们在这里住得好好的。"王大山摇摇头,"你在外面忙你的事业,我们在这里守着家。"
"可是你们年纪大了,住在这里不方便。"王小强担心地说。
"有什么不方便的?"李梅说,"这里我们住了20多年了,比任何地方都熟悉。"
王小强知道父母的脾气,也就不再勉强。
"那我经常回来看你们。"
"好,这永远是你的家。"
2008年,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王大山和李梅所在的街区也被列入了改造范围。
"老王,听说这一片要拆迁了。"邻居们议论纷纷。
"拆迁?"王大山有些紧张,"我们这个水塔也要拆吗?"
"应该会吧,统一规划嘛。"
王大山和李梅心里很不安。他们在这里住了30年,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
"如果真的要拆,我们去哪里住?"李梅担心地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大山安慰妻子,"说不定我们这个水塔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呢。"
果然,当拆迁工作组来到这个街区时,对王大山家的水塔产生了分歧。
"这个水塔住了这么多年,而且居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是不是应该特殊考虑?"一个工作人员说。
"但是统一规划需要这块地,保留一个水塔会影响整体布局。"另一个人反对。
"要不先缓一缓,上报领导研究一下?"
就这样,水塔的拆迁问题被搁置了下来。
周围的房子一栋栋被拆掉,很快这一片就变成了空地,只有王大山家的水塔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老王,现在就你们家没拆了。"邻居们搬走前都来和他们告别。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拆。"王大山有些无奈,"走一步看一步吧。"
"如果拆了,记得来我们新家玩啊。"老邻居们依依不舍。
很快,王大山和李梅就成了这片空地上仅有的住户。
"小梅,我们现在像不像孤岛上的居民?"王大山开玩笑说。
"是有点奇怪。"李梅看着周围空荡荡的土地,"不过也挺清静的。"
由于周围没有了其他建筑,水塔显得更加突出。
许多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看看这座特别的建筑。
"这是什么地方?怎么还有人住在水塔里?"
"听说是一对老夫妻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搬。"
水塔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甚至有旅游公司想把这里开发成景点。
"王师傅,我们想和您合作,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特色民宿。"一个商人找上门来。
"民宿?"王大山不太理解。
"就是让游客来体验住水塔的感觉,您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王大山和李梅商量了一下,最终还是拒绝了。
"我们在这里住得好好的,不想搞那么复杂的事情。"
2012年,城市规划部门最终决定保留这座水塔。
"经过研究,这座水塔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而且居民长期居住,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决定予以保留。"
听到这个消息,王大山和李梅都很高兴。
"太好了,我们可以继续住下去了。"李梅激动地说。
"是啊,这里就是我们的根。"王大山也很欣慰。
政府还拨专款对水塔进行了外部修缮,让它看起来更加漂亮。
2014年春天,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王大山像往常一样在水塔周围的花园里侍弄花草。
"老王!老王!"邻居老张急匆匆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怎么了?这么急?"王大山放下手中的铁锹。
"你快看看今天的报纸!"老张把报纸递给王大山,"有关于你们水塔的消息!"
王大山接过报纸,看到头版有一篇文章:《城市建筑保护与开发并重,老建筑将获新生》
文章详细介绍了政府对特殊建筑的保护政策,特别提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老建筑。
"看到没有?文章里提到了保护有特色的老建筑!"老张兴奋地说。
"这意味着什么?"王大山有些困惑。
"意味着你们这个水塔可能会有新的变化!"老张拍着王大山的肩膀,"你们当年53块钱买的,现在可能价值不菲了!"
王大山还没完全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李梅从水塔里走了出来。
"什么事这么热闹?"
"小梅,报纸上说要保护有特色的老建筑!"王大山把报纸给妻子看。
李梅看了看报纸,也有些不太明白:"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正式的人向水塔走来。
为首的是一个戴着工作证的中年女性,后面跟着两个拿着文件夹的年轻人。
"请问您是王大山先生吗?"女性礼貌地问。
"是的,我是。您是?"
"我是市税务局的刘科长,这两位是我的同事。"女性介绍着,"我们今天是来核实您的资产情况的。"
王大山和李梅相视一眼,都有些紧张。
"税务局?我们没什么特别的资产啊。"王大山老实地说。
"王师傅,根据最新的政府资产评估报告,您的这座水塔需要重新核定资产价值,并相应缴纳财产税。"刘科长严肃地说。
"财产税?"李梅不解,"我们这破水塔还要交税?"
刘科长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王师傅,您的这座水塔可不是破水塔。根据市政府委托的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由于您这座水塔的特殊性质、建筑特点,以及所占土地的情况..."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王大山夫妇紧张的表情。
另一个年轻的税务人员拿出计算器,手指有些颤抖地按着数字。
"根据综合评估,您这座水塔的现值。"
她拿起计算器,手也在微微发抖:"天哪,您需要缴纳的财产税就有..."
王大山和李梅瞪大了眼睛,紧张地等待着那个将要改变他们命运的数字...
来源:历史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