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每次分裂各路军阀像疯了一样要统一?网友:这是刻在dna里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8:39 1

摘要:要说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军阀混战,每次一分裂,绝不会真的各玩各的,总有一股劲,大家都扑在“得一统天下”这事儿上,眼里揉不得沙子,其实挺让人琢磨的。明明各自过得还行,干嘛非得拼个你死我活?这背后的原因,一套一套的,且说出来还都挺有道理。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军阀混战,每次一分裂,绝不会真的各玩各的,总有一股劲,大家都扑在“得一统天下”这事儿上,眼里揉不得沙子,其实挺让人琢磨的。明明各自过得还行,干嘛非得拼个你死我活?这背后的原因,一套一套的,且说出来还都挺有道理。

老早的时候,大家憧憬统一,还不是从嬴政那儿开始的?可你要说世界上哪个古人皇帝没做过大梦,希波战争啥的,欧洲那些小国也常闹腾,可他们的“拼”好像没“统一”这么深入灵魂。中国这边不一样,统一度量衡、发明新文字、南北逐步捏成一块——这套操作下来,谁还敢说自己随意割个地过日子?民间小孩,从课本里长大到茶馆闲聊,一个“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张嘴就来。敢说不一统?就是天理难容。

不过,真要细琢磨,中原人认“自己人”,一直靠的都是文化上的一把锁。你看,谁写得一手好汉字、谁能念唐诗、谁知道春秋礼节,大家就说你是咱中原的。倒不怎么管你是屯里来的,还是外头流浪来的。就像是那宋朝时,契丹、女真有不少投靠过来的,被招安以后,成了朝廷柱石。归根到底,咱这儿认的就是,你得会说一口中原话,信服“礼”,认官家的规矩。再多亲缘都顶不过这口“文化气”。

当然了,人生百态,各路军头凑在一起,抢地盘、争资源,这事儿跟过家家不一样。常有人调侃,梁山泊那点儿“替天行道”,还不都是看中立山头有油水?古代那些割据一方的枭雄,比如王莽、董卓,不也是看着中原肥沃,宫廷金银取之不尽,才一门心思冲上去搏命。谁要最后站稳,一都,朝廷大印、国库银子,天下英雄尽在身边。那种感觉,要是搁今天,估计和中彩票差不多,还能光宗耀祖。

但是打天下不是请客吃饭,真动起刀枪来,背后是民间百姓苦哈哈的日子。你去问问山东、河南老一辈,到底是喜欢王朝统一,还是各自割据?答案其实明摆着。一到南北分裂,市面上盐价疯涨,粮草断供,小老百姓倒霉遭殃。说白了,只有一把手压阵,能讲点道理的国家,才有个基本安稳日子。不是说中央必然英明,而是人心里怕乱,愿意信个“大一统”的好彩头。

咱就拿五代十国来说吧,朱温当初,也就是靠着拉帮结派,最后把唐朝的烂摊子收成自己地盘。可是谁知道,没两年,他儿子孙子各个窝里斗,河北、江南一号号都想着自己当皇帝。每次有人喊“恢复大唐”,底下的老乡还真有那么点心动。你想想,大家虽没见过盛世,到底是盼头。就像临海生意人讲的,“脚下踩的是谁的地不重要,能不能交得起税,平平安安过年最要紧。”

唠嗑归唠嗑,说到军阀时期,“统一”其实藏着一股子对未来的希冀。像冯玉祥那种,玩笑话说,白天打仗,晚上洗大澡,一边赶路一边拉着兵团学三民主义。要不是觉得能当“新中国”的主心骨,真没那个干劲。又比如南方的小军阀们,表面上打着自治旗号,暗地里有哪个不梦想着登堂入室?每回北伐打到一半,道路两旁的民夫都在打听:“这回能不能让好日子回来啊?”

不止是擂鼓争权的头头脑脑,小老百姓、学堂先生、庙里道人,都被这股子“总有个头儿管着”的气氛熏陶得认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还得归一块。有时候,咱看史书觉得这些观念抽象,其实街边卖米的老婆子都懂,“皇上换得再多,归根到底还是得有人收拾烂摊子。”

不过说白了,各路人马拼命捞资源,并不都是为了自个儿的小算盘。再看成吉思汗,他老人家最“服众”的一手,不就是横扫千军之后,鼓动部落融合,搞班禅制度。虽然距离汉文化还有些远,但一旦权力坐稳,他立马琢磨着调兵遣将,“让各家都认自己是天下共主。”蒙古人也能说会道,这份一统情怀,骨子里带着点“全世界做一家”的执念。说到底,还是脱不开权力、文化、繁荣的三板斧。

其实,咱们常提“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可真看千百年来的朝代轮回,没哪个军阀放得下“天下为公”的噱头。你要真碰上一两个志不在此的,反而像是异类。生活在大变局里,谁不想有个可以依靠的大山?谁又真能离这里远去?

读史读到这里,我倒是不禁问一嘴:假如今天来一场大分裂,咱老百姓的生活、饭菜、柴米油盐,还能不受影响?或者说,这个“大一统”的影子,到底是幸福的源头,还是我们骨子里的惯性?也许只有身处荆棘丛中的人,才懂那“一统天下”的滋味是香是苦。

来源:阿婆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