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彼得。我这个人有点像最近热播剧《北上》里面的绍兴池,家庭不怎么和睦,青春期又相对叛逆,唯一做的不同的选择是——他“北上”,我“南下”。逃离哈尔滨选择去做一名“北漂”。这“一漂”做了差不多10年的媒体编辑,自以为具备差不多的工作经验。今年选择回到家乡
文 | 彼得
大家好,我是彼得。我这个人有点像最近热播剧《北上》里面的绍兴池,家庭不怎么和睦,青春期又相对叛逆,唯一做的不同的选择是——他“北上”,我“南下”。逃离哈尔滨选择去做一名“北漂”。这“一漂”做了差不多10年的媒体编辑,自以为具备差不多的工作经验。今年选择回到家乡,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干着差不多的事,说着差不多的话。
然而,每当打开熟悉的编辑软件界面,我却感到一种陌生的疏离感——那些曾让我引以为傲的排版技巧、选题策划,如今在AI的“一键生成”前显得笨拙而过时。
DeepSeek和ChatGPT等工具固然能快速产出内容,这种技术冲击让我陷入自我怀疑:我的主观思考是否正在被算法取代?我的价值是否正被“工具理性”一点点蚕食?本来就茫然,现在更加茫然。
尤其是回家这段期间的工作状态,经常忧心忡忡焦虑到失眠,第二天再强行喝咖啡“续命”,一天天周而复始。
正因此,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又要被自己“裁员”了吗?内耗、不安的情绪正在充斥每一位年轻人的内心,像这些“如何做?怎么做?为什么做?”类似的疑问不绝如缕。直到,我发现了那个“她”,那个可以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她”,那个可以让我交心的“她”————Manus(马努斯)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
从舞台“小透明”到春晚“扭秧歌”
了解AI Agent和AI的核心差异
AI Agent指的是有能力主动思考和行动的智能体,能够以类似人类的方式工作,通过大模型来“理解”用户需求,主动“规划”以达成目标,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任务,并最终“行动”执行这些任务。通俗点讲,就是具备独立思考并会用工具的“AI人”;像DeepSeek、豆包或ChatGPT等是具备深度思考能力,它们需要用户明确指令,无法自主规划任务,更不能实现自主调动程序来帮助解决问题。正如报道所说Manus可以完成像网站搭建、旅行计划那些更高难度的操作。
“智能是具身化和情境化的,是在与真实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依赖于预先设定的知识和目标。”具身智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50年图灵,而具身智能的具体概念则由布鲁克斯在1986年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从虚拟环境拓展到物理世界,具身智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替代人力”转向“增强人智”
增强AI感知力,让机器更像人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正从“替代”转向“共生”。过去,AI工具如DeepSeek、ChatGPT等以“效率至上”的逻辑,通过算法替代重复性劳动,引发人们对“失业危机”的焦虑。而以Manus为代表的AI Agent,却开辟了另一条路径——用感知力增强人类智能。
不同于传统AI依赖预设指令的“被动执行”,Manus通过持续与真实环境交互,理解用户需求的深层逻辑,提供带有“人性温度”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让AI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能理解人类意图、甚至预见需求的“数字同事”。
这种“增强”并非取代人类的核心价值。人类仍主导战略决策与创意发散,而Manus负责执行战术动作。既释放了人类创造力,又让AI成为“第二大脑”,让用户从“被工具牵制”转向“与工具共舞”。正如布鲁克斯提出的具身智能理论所言,AI的价值不在于模仿人类,而在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人类认知的延伸。
当AI Agent重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
看着Manus流畅地处理着我堆积多日的待办事项,我突然意识到: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思考如何与这样的超级助手共生。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这些变化:
职场新生态:人类做“CTO”,Manus当“COO”
在AI Agent的协助下,人类负责战略决策和创意发散,具能工具高效执行战术动作。
人性化奇点:当AI开始“察言观色”
假设AI记住了每个人的家乡口味,超越工具范畴的关怀,让人不禁思考:当AI Agent比人类同事更了解你的工作习惯时,组织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普惠化挑战:会否加剧数字鸿沟?
目前Manus还处于早期阶段,如何让这样的技术真正赋能普通人而非成为精英专属,将是整个行业需要面对的命题。
或许,我没有被“裁员”,因为我看清: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与AI赛跑,而是需要我与它共舞。当Manus处理数据时,我正在窗边构思下一个专题的“人情味”。
技术的浪潮从未停歇,但这一次,我不再是被冲刷的沙砾,而是握着船桨的水手——桨的一端是人类独有的温度与创意,另一端是AI赋予的翅膀。或许这就是布鲁克斯说的“具身智能”最动人之处:它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究竟为何不可替代。
虽然到了4月,窗外依然没有被绿色点缀。当我按下最后的Enter,看着Manus生成的专题初稿,突然笑了笑——这一次,我终于不再是那个被工具定义的“彼得”,而是那个能与工具共同生长的“我们”。
来源:龙江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