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张雪峰愿意掏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4:04 3

摘要:恨是真恨,这家伙成天诋毁新闻业,行业本就窘迫如斯,诋毁个一两次就得了,天天放在口头攻讦,那就是挑事;运营可能会相对爱他,毕竟自带流量和话题,只要有张雪峰的题材,底下真粉和黑粉天然能打成一片。

新闻业对张雪峰是又爱又恨。

恨是真恨,这家伙成天诋毁新闻业,行业本就窘迫如斯,诋毁个一两次就得了,天天放在口头攻讦,那就是挑事;运营可能会相对爱他,毕竟自带流量和话题,只要有张雪峰的题材,底下真粉和黑粉天然能打成一片。

这次张雪峰引发的争议,是他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突然壮志满怀,面色潮红,亢奋得像多喝了几杯,扬言“如果打台湾,枪声一响,我至少捐5000万,整体至少捐一个亿”。

很多人认为,这是张雪峰满嘴跑火车,凭空在发“爱国愿”——既然明知道一时半会动不了手,那大可以画一个足够长远的饼。

如果认为他纯画饼,那对这个人的认识恐怕少了几分。

就事论事地说,这些年来,张雪峰不是没捐款,而是每年都在捐,向不同单位在捐。

特意翻了一下,就他自己出示的捐款清单和在直播公开放出的消息,其每年的捐赠对象包括苏州教育基金会、郑州大学、黑龙江省发展基金会、黑龙江希望工程协会、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个机构,并且还点对点资助数百名学生上大学,年捐赠金额哪怕没有千万级,至少也有个大几百万。

这都是真金白银。不能因为张雪峰的生意经像个邪修,就以此诋毁他的公心——不论是不是表演,公众人物只要公开放话,自然要付出超越金钱的代价。

当然,如果仔细辨认这笔钱的成分,多少确实有些超越爱国之外的元素。

张雪峰的生意模式,说到底是一种“流量+咨询”的盈利模式。早在十年前,研究生逐步贬值的时期,他就意识到纯粹鼓吹研究生的价值已经“大江东去”,于是迅速转型换成了高招志愿填报模式。

他思维敏捷,嘴皮子爽利,很早就靠口条吃到了流量的好处。于是他懂得,自己需要不断地制造噱头,创造热点,成为话题中心,才能保持热度,引来更广泛的关注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无法在社会中集中兑现,显然出现了专业选择踩踏的现象。踩踏意味选择,选择意味着市场,这就是他牟利和生存最好的土壤。

期间,他肆意发表诸如“打晕报新闻学的学生”,“文科就是服务业”,这些看起来话语尖锐,旗帜鲜明的言论,甚至没事就宣称即将退网,实际上都在发挥互联网引流的工具价值。

言语引流的边际效益是极其明显的。时局崩坏是个渐进式的过程,靠踩踏互戕的信息差换来的考生选择,也拯救不了就业出口的收紧。所以张雪峰需要持续保持热度,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走转改”。

很难说,他这次是不是把目光转向了司马南的路子。毕竟一鲸落而万物生,自己已经占上了“互联网+”报考赛道,再用“爱国+”模式强化一下自己的主流用户群体,或许在日后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景下,也能铸起足够高的护城河。

至于剩下的,他还真有可能有一份朴素的,鸡血上来就大脑充血,不受控制的拳拳爱国之心。没事时候,就往办公室的老板椅里一躺,翻翻中国地图——南望台湾岛,北望海参崴,西边盯着藏南,东边望向钓鱼岛。

这时他耳边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正是屠洪刚的,“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人家无非是个邪修,贩卖焦虑,赚点钱也不丢人。想想又是给员工放假,上四休三,又是日常捐款,资助学校,还有扬言为国掏钱的豪情壮志。

留存这样朴实的爱国精神小伙,总比留着只会偷税漏税的司马南要好得多。

来源:推石头的富兰克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