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AI“泡沫”:算力空转、院长不懂AI、百倍市盈企业无商业模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7:30 1

摘要:当全球资本市场为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狂欢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上演着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荒诞剧。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近日的犀利发言,犹如一盆冷水浇在行业头顶:国内超半数AI算力中心空置运转,三成高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竟是“门外汉”,估值百倍的明星企业

当全球资本市场为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狂欢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上演着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荒诞剧。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近日的犀利发言,犹如一盆冷水浇在行业头顶:国内超半数AI算力中心空置运转,三成高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竟是“门外汉”,估值百倍的明星企业找不出可持续商业模式——这场被资本与流量催熟的虚假繁荣,正在将中国AI拖入结构性失衡的危局。

在西部某省,占地300亩的智能算力中心日夜亮着警示灯,价值12亿元的英伟达A100芯片集群,实际利用率从未超过18%。这种“鬼城算力”现象绝非孤例,亚洲金融调研显示,2023年全国新建的47个智算中心中,31个处于“半休眠”状态。更荒诞的是,某三线城市为争取AI产业政策补贴,竟将原规划中的物流园硬生生改造成智算中心。

这种疯狂与五年前的芯片投资潮惊人相似。当年各地政府豪掷千亿建晶圆厂,如今超半数厂房沦为仓库。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资本动作,恰似历史重演的预警信号——当宇树科技售价12.8万元的通用机器人月销量不足百台,当餐馆花3000元月薪就能雇到真人服务员,资本鼓吹的“机器人革命”在商业逻辑面前碎成一地泡沫。

在华北某985高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的最新论文还停留在纳米材料领域;华南某211院校的AI专业课程表里,赫然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替代《机器学习基础》。朱松纯团队调研揭开的残酷现实是:全国127个人工智能学院中,49位院长从未在顶会发表过AI论文,17人的最高学历竟是自动化或计算机应用技术。

这种产学研的深度割裂制造出诡异场景:企业高薪哄抢刚学会调参的应届生,而高校教授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教材讲授卷积神经网络。更危险的连锁反应已然显现:某头部大模型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清一色来自美国常春藤院校,本土培养的博士只能在测试岗“打下手”。

深陷盈利困局的岂止人形机器人赛道。号称“AI四小龙”的某企业,靠着政府安防订单撑起百亿估值,但海外扩张三年颗粒无收;某当红大模型公司手握20亿融资,主要收入来源竟是给县城做智慧停车系统。朱松纯尖锐指出,这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创新模式,暴露出中国AI最致命的认知偏差——错把工程优化当技术革命。

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狂热更令人瞠目。2024年Q1,AI概念股市盈率中位数达97倍,是硬科技企业的4.2倍。某医疗AI公司凭借“肺结节识别”单一功能估值70亿,但其算法误差率竟是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8倍。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让人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后疯狂。

当业界还在为“用大模型预测蛋白质结构”欢呼时,朱松纯的批判直指要害:这不过是把高级计算器当成了智能体。中国AI领域集体陷入三大认知陷阱:

1️⃣ 工具崇拜症:将AI等同于超级计算,却忽视了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探究。正如用再好的望远镜也发现不了相对论,没有认知科学的突破,再多算力也堆不出真正的智能。

2️⃣ 受迫害妄想症:把“卡脖子”简单归咎于西方封锁。殊不知OpenAI的GPT-4研发团队里有23%的华人科学家,我们真正缺失的是孕育颠覆性理论的土壤。

3️⃣ 创新幻觉症:将企业估值与技术进步划等号。当某独角兽企业CTO私下承认“我们的算法框架完全基于PyTorch”,这种“进口芯片+开源代码”的模式能支撑多久?

要打破困局,需从三个维度进行认知革命:

政策层面:应建立AI投资“负面清单”,严禁地方政府盲目上马算力中心。可参照国家大科学装置管理模式,对现有算力资源实施全国统一调度。

教育层面:启动“人工智能院长全球竞聘计划”,五年内实现核心学科带头人100%具有顶会Best Paper经历。在清北等顶尖高校试点“认知科学+AI”双学位培养体系。

产业层面:设立“AI基础研究税收抵扣”政策,企业每投入1元基础理论研究可抵3元税款。在深圳、杭州等地建设“认知智能特区”,给予十年期财政支持。

当ChatGPT引发全球焦虑时,朱松纯的逆耳之言或许正是中国AI最需要的清醒剂。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资本烧出来的,当泡沫退去时,只有那些在认知科学领域默默耕耘的“傻瓜”,可能才是托起中国AI未来的脊梁。正如网友的辛辣评论:“与其砸钱建一百个算力鬼城,不如给真正做研究的实验室多买几箱泡面。”

来源:辛克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