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少人开始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有人以为是压力大,有人归咎于饮食作息不规律,但在一些患者的病情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特别的规律:每到超级月亮出现的那几晚,失眠的比例就会明显上升。
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少人开始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有人以为是压力大,有人归咎于饮食作息不规律,但在一些患者的病情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特别的规律:每到超级月亮出现的那几晚,失眠的比例就会明显上升。
这并不是一种心理暗示,而是有迹可循的生理变化。很多人对这种“月亮影响睡眠”的说法不以为然,但在临床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这种微妙又真实的联系。
超级月亮,指的是满月时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看起来最大最亮的一种天文现象。别看它只是个看起来“美丽”的自然奇观,它对人体生物节律的干扰也是实打实的。
我们体内的昼夜节律,也就是俗称的“生物钟”,就像一只精准的闹钟,主导着睡眠、激素分泌、体温调节等多个生理过程。而月亮的亮度变化,特别是在超级月亮期间,会显著干扰褪黑素的分泌。
褪黑素是人体在夜间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像一把“催眠钥匙”,在天黑后逐渐升高,引导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而当外界光照强度异常,比如超级月亮带来的高亮度,褪黑素的生成便会受到抑制。这就像有人在你面前一直晃手电筒,你当然不可能安然入睡。
在一段时间的门诊接诊中,我们注意到,有超过四成患者在超级月亮前后两天主诉入睡困难、夜醒频繁、梦境增多甚至清晨早醒。
这些症状在平时并不明显,但每逢这类天象发生时就变得集体爆发。这种状况在作息规律的人群中更容易被察觉,因为他们对节律的变化更敏感。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睡眠障碍不仅仅是熬夜带来的疲倦,长期下来,它会带来一系列慢性病风险的上升。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焦虑、认知功能下降等疾病,都和睡眠质量的下降存在直接关联。就像水龙头漏水,一滴滴看着没什么,日积月累却能泡烂整个地板。
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超级月亮这种“外部干扰因子”的存在。他们会把睡眠问题归因于生活琐事、精神压力,甚至误以为是自己身体出了大毛病。
这也提醒我们,对睡眠问题的干预,不能只盯着药物和心理调节,还要关注环境光照和自然节律的变化。
在治疗方面,我们并不推荐一上来就依赖安眠药。药物治疗只能是最后的手段,尤其是对于轻中度睡眠障碍的患者,调整卧室环境的光照和睡前行为习惯,往往更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超级月亮期间,可以试着在卧室安装遮光窗帘,像给眼睛戴上眼罩一样,屏蔽掉外界多余的光。
更细节的建议是,睡前一小时关闭手机和电视屏幕,避免蓝光刺激。蓝光会进一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比超级月亮还“毒”。就像你已经很困了,但有人硬要你参加灯光秀,身体当然不愿意配合入睡。
不少人会质疑,月亮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吗?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人类的睡眠节律与月相存在同步现象,尤其在满月期间,入睡时间延后、深睡时长减少的趋势尤为明显。
2021年《科学进展》杂志(ScienceAdvances)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在月圆时普遍更晚入睡,少睡约20分钟左右。这说明,月亮对睡眠的影响并非现代城市生活的副产品,而是一种深层的生理共振。
就像潮水会随月亮涨落,我们的身体也藏着一套“隐形的潮汐”。这背后的机制,除了褪黑素调控之外,还有神经递质的节律性变化、松果体对光信号的敏感性等多个环节协同运作。这些生理机制并非臆测,而是多年来在神经生理学中被验证的存在。
从健康管理的角度,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必慌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识别身体的异常节律,找到干扰源并进行合理规避。
对于每月一次的月相变化,可以提前两天开始调整作息时间,避免临睡前大脑过度兴奋。有时候,提前半小时上床,反而能让你少折腾一整晚。
对一些本身就睡眠敏感的人群,比如老年人、焦虑体质者、神经衰弱患者,更应在超级月亮前后主动管理睡眠节奏。
可以在白天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接触足够的自然光,从而加强昼夜节律的稳定性,让身体更有“时间感”。
我们不能控制月亮的亮度,但可以控制卧室的黑暗程度。在超级月亮期间不妨尝试使用眼罩、调整室温、播放轻柔白噪音等方式,减少外界干扰。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却可能是让你一觉到天亮的关键。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是,不要在超级月亮期间熬夜刷手机。因为这两个“光污染源”叠加后,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是成倍增加的。就像一边喝浓茶一边听摇滚,身体当然不会安分。
这也是我们在治疗一些失眠患者时,最先强调的一点:削减夜间光源暴露,尤其在生物节律已经紊乱时。
超级月亮对睡眠的影响虽然明显,但通常是短暂的、可逆的。它不会造成器质性疾病,也不会导致长期失眠。
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在原本就有睡眠基础障碍的人群中,就可能成为诱发慢性失眠的“导火索”。这就像火柴本身不危险,但在瓦斯泄漏的房间里,它就是灾难的起点。
下一次当你晚上辗转反侧,不妨看看窗外月色是否特别明亮。有时候,一场看似浪漫的超级月亮,也可能是你整夜难眠的“幕后黑手”。而对健康的管理,恰恰就从这些看似普通却不寻常的细节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李慧芳,刘思敏,等.褪黑素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03):187-192.
[2]陈婧,周建新.光照对人类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06):789-792.
[3]李云,张磊.生物钟与失眠的相关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10):1924-1928.
来源:普外科秦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