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一位 72 岁的老爷子,查出胰腺癌后,医生说 “还能试试化疗”,他直接拔了针管:“不遭那罪了!” 转身就开着自己的房车,带着老伴环游地中海去了。临走前还跟儿女说:“别担心,玩够了我就回来安安静静待着。”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要怎么过?是浑身插满管子在 ICU 熬着,还是能按自己的心意,痛痛快快说再见?
德国老人的选择,可能会颠覆你对 “临终” 的认知,他们要的不是 “多活几天”,而是 “有尊严地谢幕”。
在德国,很少看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插着尿袋、坐着轮椅在医院耗着,80% 的人都选择不在医院走完最后一程。
就说一位 72 岁的老爷子,查出胰腺癌后,医生说 “还能试试化疗”,他直接拔了针管:“不遭那罪了!” 转身就开着自己的房车,带着老伴环游地中海去了。临走前还跟儿女说:“别担心,玩够了我就回来安安静静待着。”
还有位老教授,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后,拒绝了所有创伤性治疗,把最后 3 个月都用来写自传,给孙子孙女留了一箱子 “爷爷的故事”。对他们来说,“体面” 比 “长寿” 更重要。
去过德国养老院的人都会发现,很多墙上都贴着 “尊严宪章”,上面写得明明白白:
不做痛苦的、没意义的抢救;不强行插胃管、尿管;可以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床上离世,甚至可以请朋友来陪最后一程。更暖心的是 “安宁疗护”:要是老人有未了的心愿,养老院会全力帮忙,比如帮喜欢画画的老太太带着呼吸机,去修复她年轻时画过的教堂壁画;帮老兵找到失散多年的战友,视频里说一句 “当年谢谢你”。
还有种 “移动临终舱”,能搬到海边、山顶,让老人躺在里面看星空、听海浪,在最爱的风景里平静离开。这哪是 “临终”,明明是给生命办了场温柔的告别仪式。
为啥德国老人能这么潇洒?根本原因是 “死亡教育” 从小就跟上了:
幼儿园老师会拿种子举例:“种子发芽是生,枯萎是死,就像爷爷奶奶去了另一个地方休息。”中学生要养一盆植物,看着它从发芽到开花再到凋谢,写 “生命日记”;甚至会组织去殡仪馆参观,了解 “告别” 是怎么回事。他们不把死亡当 “禁忌”,而是当成 “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有位老人说的:“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既然早晚要走,不如走得开心点。”
当然不是说生病就该放弃治疗,而是要想明白:活着的质量,比长度更重要。
身边总有人为了 “多活几个月”,让老人在 ICU 里插满管子,浑身疼得睡不着,最后连句完整的话都没说上。倒不如像德国老人那样,要是真到了那一步,帮他完成未了的心愿,陪他吃顿爱吃的饭,说句 “我们都爱你”。
毕竟,生命的最后一课,不该是 “熬”,而是 “圆满”。
你觉得生命最后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尽力治疗,还是有尊严地告别?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临终尊严 #死亡教育 #生命感悟 #活在当下
来源:鸿吉168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