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江苏男子咽痛、咽喉发痒,以为是咽炎,检查后果然不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02:07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专家指出,长期咽部不适、咽痛、咽干、发痒,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咽炎。

临床数据显示,超过40%的反复咽部不适患者,背后存在胃食管反流、过敏性咽炎、咽喉神经功能紊乱甚至甲状腺疾病等复杂病因。

很多人误以为“嗓子不舒服”就是“咽炎”,一吃含片、一喝凉茶了事,结果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延误了真正的治疗时机。

这类“假咽炎”在门诊中已成为高发问题,尤其在30岁以上的中青年群体中极为常见。

在中国,“咽炎”几乎是一种“国民级”疾病。每个季节交替、空气干燥或环境污染加重的时候,都有大量患者因咽部不适走进医院。

然而临床发现,大部分患者并不是典型的咽炎,而是其他疾病“伪装”后的表现。咽部症状只是表象,真正的病因却被忽视。

以这位37岁的江苏男子为例,他反复出现咽痛、咽痒、异物感,尤其在夜间加重,早上起床后症状最明显,自以为是“老毛病”咽炎复发。

结果检查后发现竟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咽部刺激,根本不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咽炎。

这个案例并非个案,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在中国城市人群中的发病率已高达8%~12%,很多人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与咽部症状有关。

咽部不适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不容忽视。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是最容易被误认为是咽炎的疾病之一。

胃酸通过下食管括约肌反流回食管甚至咽喉部,会导致咽喉黏膜长期受到酸性物质刺激,引发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异物感等症状。

可怕的是,这种类型的“咽炎”,用再多的含片、抗生素也无效,因为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咽部,而在胃部。

中医称之为“胃气上逆”、“痰火上扰”,认为与脾胃功能失调、情志不畅、饮食失节等密切相关。

西医则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以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促进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除了胃食管反流,过敏性咽炎也是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

它常见于春秋换季或空气中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的时节,患者表现为咽部发痒、清嗓频繁、干咳、异物感,但没有明显感染或发热等症状。

临床检查可发现咽部黏膜充血但无化脓性分泌物

过敏性咽炎的治疗,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避免过敏原是关键

中医则强调“风邪犯咽”、“肺脾两虚”的病机,常通过玉屏风散、金银花、黄芩、桑叶等中药进行调理。单靠含片和抗生素,是无法缓解症状的。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甲状腺疾病也会引起咽喉部压迫感、异物感。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嗓子总像卡着东西”,但咽部检查并无明显异常。

这种情况若长期忽视,有可能延误对甲状腺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

B超检查甲状腺、抽血查甲功五项是基本而有效的筛查方式。治疗上,视病变性质采取观察、药物、甚至外科手术处理。一味当咽炎治,不仅无效更可能酿成大患。

咽部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咽炎)也逐年高发,多见于精神压力大、焦虑、情绪波动明显的人群。

患者长期感觉咽部有异物、紧绷、瘙痒,但影像学或内镜检查均无异常。这类病人常被误认为“神经质”或“疑病症”,殊不知实为自主神经紊乱所致。

治疗上需以心理疏导、抗焦虑药物(如帕罗西汀、黛力新)及中医调神安神药物(如甘麦大枣汤、柴胡疏肝散)为主,配合规律作息和心理调适。

真正的慢性咽炎,其实比例并不高。它多因长期烟酒嗜好、粉尘职业暴露或频繁感冒感染引起,表现为咽干、咽痒、晨起咳痰、声音嘶哑等。

但即便诊断明确,也不能一味依赖含片、喷剂。戒烟戒酒、保持空气湿润、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才是根本之道。

中医认为慢性咽炎多属阴虚火旺、肺胃热盛、痰湿内生,治疗应辨证施治,如应用知柏地黄丸、清咽利喉颗粒、养阴清肺汤等方剂,同时配合川贝、玄参、麦冬、胖大海、罗汉果等中药材,有不错的缓解效果。

用药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 抗生素不可滥用。绝大多数“咽炎”并非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只会破坏肠道菌群、引起耐药。

2. 含片不能长期服用。多种含片中含有麻醉成分(如西地那非、苯佐卡因)或中药寒凉药材,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咽部组织麻痹或胃寒脾虚。

3. 中成药也需辨证使用。如六神丸、银黄含片、金嗓子喉宝等,虽为OTC药物,但不分体质乱用,反易寒凉伤胃。

预防咽部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烟酒对咽喉是最强烈的刺激物,90%的慢性咽炎与烟酒密切相关。

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后即躺卧,容易加重胃食管反流。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

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机会。

保持良好心态,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人更容易出现神经性咽炎。

写在最后:

咽部不适,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诊断。

真正对健康负责的人,不是看自己嗓子疼就吃点药,而是要搞清楚“嗓子疼的真正原因”。请记住,含片不是万能药,抗生素不是保健品,咽炎更不是“万能解释”。

每一个持续的咽痛、异物感、咽痒,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嗓子问题”,不再被“咽炎”两个字迷惑。健康的嗓子,是你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注咽部健康,从了解开始,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年第56卷第4期,关于胃食管反流相关咽喉炎的临床研究。

2. 中国医学科学院《慢性咽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年第42卷关于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5.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关于过敏性咽炎流行趋势的研究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