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毛运动”是怎么回事?一场女性对男性发动的羞辱性战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9:52 1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面临前线兵员短缺问题。因为本来以为是一个去佩戴荣誉勋章的传统作战,却变成投入了英国300万精壮劳力的绞肉机。英国男人被打蒙了,打怕了,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面临前线兵员短缺问题。因为本来以为是一个去佩戴荣誉勋章的传统作战,却变成投入了英国300万精壮劳力的绞肉机。英国男人被打蒙了,打怕了,怂了。


英国为了取得一战的战争胜利,已经把能动员去前线打仗的人都动员了,但是随着战势的情况来看,还需要大量的士兵奔赴前线,可是有些青年并不愿意去打仗,于是英国皇家陆军上将查尔斯·菲茨杰拉德就想了一个有点缺德的方法,刺激后方的青年上战场。这就是所谓的“羞辱式激将法”,在公开场合去羞辱那些身体健康的青年,还要送给那些青年一根白色的羽毛,这根羽毛就象征着懦夫的意思。


1914年8月,英国对德宣战仅三天后,海军中将查尔斯·菲茨杰拉德(Charles Fitzgerald)在《每日邮报》刊登公开信,呼吁女性向未参军的男性分发白羽毛,以此象征“懦弱”并逼迫他们入伍。他联合女权活动家玛丽·沃德(Mary Ward)成立“荣誉军团”(Order of the White Feather),将这一行动上升为“爱国主义义务”。讽刺的是,菲茨杰拉德本人因年过六旬无需参战,而沃德等女权领袖则将运动视为争取选举权的政治筹码——通过支持战争展现女性“国家责任感”。


这一策略恰与英国女权主义者的政治诉求结合——她们长期争取参政权利,但此前运动成效有限。通过参与白羽毛运动,女权组织试图以“支持国家战争”为名,提升自身社会话语权。在女权领袖的组织下,妇女们纷纷拿着白色羽毛,走大街穿小巷的去羞辱男性,这就是英国著名的白羽毛运动。


运动初期,女权主义者通过分发白羽毛制造社会压力,迫使男性参军。白色羽毛的象征意义源于英国当年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说A.E.W.梅森1892年所著的《四根羽毛》中“懦夫”的隐喻。书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哈里的英国军官,他因为逃避战争,不想上战场,所以从军队辞职回家。当他回到家的时候,收到了四根白色羽毛,一根是他未婚妻给的,另外三支是他的战友给的,这四根白色的羽毛就象征着懦弱和失去尊重。这就是白色羽毛象征懦夫的由来。


随着战争持续,运动逐渐失控:参与者不再甄别对象是否具备参军条件,甚至连残疾军人、退役老兵也遭受羞辱。部分男性因不堪压力选择自杀。这种极端化行为实质上是将女权诉求异化为对男性的集体报复。


英国的妇女们总算是找到提升自己政治地位的方法了,于是她们每天都会积极地做着羞辱男性的工作,只要在大街上看到表面健康的男性,她们就会上前羞辱一番,然后把白色羽毛插在对方的口袋里。在她们疯狂的攻击下,有些男性都不敢出门,干脆躲在家里,但是这些妇女居然还会找到人家家里去羞辱。


1914年9月,16岁女工艾格尼丝·卡特在伦敦街头将白羽毛塞进一名穿便服男子的口袋,对方默默接受后转身跳入泰晤士河自杀。事后调查发现,该男子是刚从前线退役的伤残军人阿尔弗雷德·史密斯,因创伤应激反应无法继续服役。这起悲剧登上《泰晤士报》头条,却未能阻止运动蔓延,反而刺激更多女性加入“羽毛猎人”行列。


1915年,17岁学生西德尼·斯莱为躲避羞辱谎报年龄参军,在索姆河战役首日便阵亡。其母收到阵亡通知书后,公开谴责分发羽毛的邻居:“你们用一根羽毛杀死了我儿子。”1916年,皇家海军军官乔治·桑普森因执行秘密任务穿便服休假,在利物浦火车站被一群女性包围,强行在他外套钉上白羽毛。桑普森拔枪威胁才得以脱身,事后因“损害军队形象”被军事法庭处罚。在活动的高潮期,多地出现14-16岁男孩被逼迫参军案例。1917年,格拉斯哥15岁少年威廉·多尔因屡次收到羽毛,伪造出生证明入伍,三个月后因发育不全被遣返,但已患严重弹震症。


1915年曼彻斯特警方曾经记录,每月处理超200起“白羽毛骚扰”投诉,但90%案件因“爱国行为”不予立案。刚从前线退伍归乡的军人为了抵制这种来自广大女性的骚扰,不得不自发佩戴“银徽章”(证明服役身份),而伦敦的大小商店都开始纷纷售卖证明“我已服役”的胸针,这种胸针供不应求,几乎就像2020年咱们“口罩时期”的口罩一样,成了必需品。因为军需物资的紧张,制造胸针的原材料不足,以至于最后甚至出现伪造徽章黑市。


1916年1月《兵役法》实施强制征兵后,政府试图遏制白羽毛运动,但收效甚微。内政部秘密文件显示,官员担忧过度压制会打击女性参政热情。与此同时,运动变得更加诡异。中产阶级女性更热衷参与“白羽毛运动”,她们视工人阶级男性为“缺乏荣誉感的劣等群体”。伦敦东区甚至发生女性向领取战争抚恤金的寡妇投掷羽毛,指责其“纵容丈夫逃避责任”。而不良商家甚至依据此运动,开始谋取暴利。伦敦百货公司甚至一度推出“爱国套装”——内含10根白羽毛和《羞辱懦夫指南》,售价2先令。出版商趁机再版《四根羽毛》,销量激增300%。


白羽毛运动不仅在英伦三岛盛行,更加蔓延到所有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及托管地区。1915年悉尼爆发2000人的妇女集会,澳大利亚女性们当众焚烧象征“懦夫”的人偶,公开嘲笑那些不愿意加入澳新军团进入战场的年轻男性。
1918年停战后,英国退伍军人协会统计显示,约7%的自杀士兵遗书中提及“无法承受白羽毛羞辱”。女权运动也为此付出代价,1918年女性虽获得有限选举权,但舆论普遍认为“她们已用战争服务赎买权利,无需进一步抗争”。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1925)中塑造了因战争创伤自杀的退伍兵塞普蒂默斯,其口袋里始终藏着一根皱巴巴的白羽毛。1921年,前“荣誉军团”成员奥古斯塔斯·威廉姆斯夫人公开忏悔:“我们以为自己在拯救国家,实则制造了比战争更残酷的杀戮。”


白羽毛运动揭示了集体暴力如何借“崇高理想”自我合理化。实际上普通男性也拥有跟女性一样的生存的权力。但是,当女权主义者将男性身体自主权与国家利益捆绑,当普通市民自诩“道德法官”肆意羞辱他人,这场运动最终成为战争机器最锋利的齿轮——它以爱国之名,行压迫之实,在历史上刻下一道混杂着鲜血与羽毛的伤痕!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