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沪剧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十佳获得者现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2:06 1

摘要:1988年那场“中年演员声屏大赛”捧出的十位沪剧明星,如今竟有四人已,最年轻的才60岁——这消息在朋友圈里一转发,很多老戏迷直接破防:原来我们以为“还在”的人,其实早就谢幕了。

1988年那场“中年演员声屏大赛”捧出的十位沪剧明星,如今竟有四人已,最年轻的才60岁——这消息在朋友圈里一转发,很多老戏迷直接破防:原来我们以为“还在”的人,其实早就谢幕了。

名单摊开,汪华忠82岁,马莉莉76岁,沈仁伟87岁……数字冷冰冰,却像一记闷棍。

更扎心的是,当年他们被称作“中年”,今天却已是“超高龄”。

时间对戏曲演员下手,比任何行当都狠。

先说还在台上的。

汪华忠去年冬天还在上海大剧院的排练厅里,戴着老花镜给90后小花旦抠唱腔,一句“起腔要留半口气”重复了七遍,嗓子哑了就喝口温糖水继续。

有人劝他歇着,他摆手:“我一停,年轻人就少一个活字典。”

马莉莉的近况更“潮”。

她的《雷雨·繁漪》片段被孙子剪成15秒短视频,配上字幕“老旦也能眼神杀”,在抖音跑了200万播放。

评论区里全是“原来沪剧这么带感”。

老太太不会打字,就让保姆代回:“喜欢就多看,沪剧不土。”

另一边,的诸惠琴和赵慧芳也没真正退场。

2023年秋天,上海沪剧院把诸惠琴1963年的《芦荡火种》修复成4K版,首映那天,剧场门口排队的年轻人比老年人还多。

散场后,工作人员在出口发纪念票根,票根背面印着赵慧芳的手写唱词:“戏比天大”。

四个字,让好几个小姑娘边哭边拍照。

最惊喜的是数字化。

B站有个UP主“沪剧考古队”,把张杏生1980年代的《借黄糠》全本搬上网,弹幕里飘过“这大叔一开口,我耳机直接酥了”。

播放量不高,才8万,但评论区成了小型研讨会:有人考据戏服纹样,有人逐句教吴语发音,热闹得像二十年前的戏迷茶座。

线下也没冷场。

去年嘉定区文化馆办了一场“声屏大赛35周年”小型展览,展柜里摆着刘银发当年得奖的铜质奖章,旁边循环播放徐伯涛的《陆雅臣卖娘子》选段。

一位拄拐的老先生站在玻璃前,突然跟着哼起来,声音发抖却每个字都在调上。

工作人员想扶他坐下,他摇头:“听完这句,就圆满了。”

说到底,沪剧怕的不是没人听,是没人传。

好在1988年的那批人早就留了后手:汪华忠的讲座音频被剪成播客,马莉莉的排练录像成了教学片,连已故诸惠琴的唱腔都被AI分离出干声,供学生逐字模仿。

技术很冷,但用对了地方,就成了火种。

所以别再说“沪剧要完”。

只要还有人愿意把老唱片倒腾出来,把老演员堵在后台问“这句怎么拐弯”,这门戏就死不了。

1988年的十佳,有人走了,有人老了,但他们当年在台上攒下的那口气,现在还喘着呢。

来源:温泉泡澡的休闲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