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骂孩子了!科学家证实:娃的脑子真没长全!这3招亲测有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0:33 2

摘要:有时候,看着孩子在地板上大哭大闹,或者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真的很容易让人火冒三丈。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的那句“你脑子怎么想的?”其实,还真不是一句气话。这不是孩子故意捣蛋,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脑子还没长全”。

有时候,看着孩子在地板上大哭大闹,或者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真的很容易让人火冒三丈。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的那句“你脑子怎么想的?”其实,还真不是一句气话。这不是孩子故意捣蛋,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脑子还没长全”。

说起来可能让人一愣,孩子不是一出生脑子就有了吗?是有,但没“长全”是真的。大脑的结构虽然在出生时就已经基本成型,但关键功能区域的发育,特别是控制冲动、自我管理和判断能力的部分,还远远没成熟。也就是说,孩子很多时候的“胡闹”,其实是大脑“发育不达标”在作怪。

刚满4岁的彤彤就是个例子。妈妈带她来看医生,说孩子最近特别爱发脾气,管不住自己,一哭就是半小时,打不得也骂不得,家里人都快崩溃了。

细问之下才发现,彤彤正处在大脑前额叶快速发育的阶段。这块区域负责“刹车”——比如控制情绪、不乱冲动、做出理性决策。

但这个“刹车系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就像一辆没装ABS的车,说刹就刹不了,拐弯都靠感觉。

我们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孩子,却忘了他们的大脑根本不具备那样的结构能力。前额叶皮质,就是我们说的“理智中心”,一般要到青少年甚至二十多岁才能完全成熟。

儿童时期,它就像一个还没装满电的手机,信号不稳定,偶尔死机,有时还会自动关机。所以,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听话,是他们确实做不到。

冲动控制、情绪调节、耐心等待、逻辑推理这些能力,根本不是他们天生具备的,而是要靠后天慢慢练出来的。骂是骂不出来的,催也催不快,反而容易把孩子逼得更焦虑、更无助。

比起指责,更重要的是理解。可理解不代表放任。那该怎么办?总不能任孩子在超市打滚吧?当然不。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大脑发育得更好,也能更快地学会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

第一招是“情绪共感+命名”。孩子大哭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说“别哭了,没事的”。这就像有人摔了一跤,你上来一句“你这不是疼,是你想多了”,人家肯定更委屈。

正确的方式是:帮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委屈?是不是很生气?”这

时候,大脑里的“杏仁核”——主管情绪的部分,会慢慢冷静下来。当情绪被识别和命名,大脑就能启动“自我调节”的程序。

第二招是“预演练习”。就像排练演出一样,孩子在现实中犯错,不如提前“彩排”。

比如,出门前和孩子说:“今天去超市,我们不买零食,如果你很想要,可以跟妈妈说,但不能哭闹。”这不是威胁,是帮孩子建立预期,提前给大脑打好‘补丁’。

当真正遇到诱惑时,大脑能调用“已知策略”来应对。这种训练,会逐渐增强前额叶的功能。

第三招是“选择权”。别小看这点小自由,它对大脑发育可是有好处的。当孩子面前出现多个选项,他就要思考、判断、做决定,这个过程能刺激大脑皮质连接,增强执行功能。

比如吃饭时,不妨问:“你是先吃饭还是先喝汤?”别总是“你必须现在吃!”这就像你老板从不问你意见,只塞给你任务,你肯定也会烦。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关键在于坚持。大脑的发育是个“慢工出细活”,不是一周两周能看出变化的。

但长期实践下来,孩子会越来越懂得控制自己,情绪也更稳定。不是孩子变了,而是他们的“大脑功能”终于跟上了成长的节奏。

最怕的,是一边骂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一边又不给他们成长所需的空间和引导。语言暴力对大脑的伤害,和身体的伤害一样真实。

研究显示,长期被骂的孩子,大脑中控制情绪和自尊的区域会变得更敏感或退缩,甚至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用核磁共振扫描了被骂孩子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前扣带皮层比正常孩子薄,这个区域负责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情绪调节。换句话说,小时候被骂得多,长大后越容易焦虑、抑郁、自我否定。

很多家长会说,我以前也被骂长大的,不也好好的吗?但科学研究可不这么说。过去没条件了解大脑发育,现在知道了,就不能视而不见。不是你扛过来了,就代表孩子也得用同样方式熬过去。

教养孩子,是一件既需要“心”也需要“脑”的事。你要理解他们的“脑”还没长全,也要用自己的“心”去慢慢引导、陪伴。

不是孩子不听话,是他们正在学怎么听话;不是孩子不讲理,是他们的大脑还在长出“讲理”的那部分。

所以,下次当孩子又在地上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别急着拉起来吼一句“你怎么回事”,试试看蹲下来,轻声说一句:“你现在是不是很难受?妈妈懂。”这句话,可能比十句训斥更有用。

孩子的成长像一场马拉松,你不能让他一开始就奔着终点冲。理解、陪伴、引导,是这场长跑中最重要的水和氧气。别因为一时的情绪,把孩子的“大脑发育”这件大事给耽误了。

别骂孩子了,他们的脑子真的还没长全。而你,才是那个能帮他“长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红,张晶晶.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4):502-508.
[2]赵慧芳,杨俊.儿童脑发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1):15-19.
[3]王静,陈立.情绪共感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机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3):210-2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育娃引导秘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