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九七五年的秋天,我刚下乡插队第二年,被选为生产队的保管员。
现在想起那件事,我的后背还是会冒冷汗。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秋天,我刚下乡插队第二年,被选为生产队的保管员。
那会儿我才十九岁,穿着一身打补丁的蓝布衣裳,脚上是母亲千针万线纳的布鞋。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按照公社的要求,我们生产队要向粮站交公粮。
队长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庄稼汉,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
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啊,这回你跟着车去,路上得盯紧了,别让粮食撒了。
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这是队里对我的信任,拍着胸脯就答应了下来。
那个年代,能被委以重任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我心里美滋滋的。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公鸡还在打鸣,我就和几个社员一起在场院装车。
秋风习习,玉米叶子沙沙作响,空气里弥漫着粮食的香味。
那是一辆老解放牌卡车,绿色的车身已经掉了不少漆,车厢里要装满麻袋装的玉米和大豆。
我们用木制的升子量粮食,一升一升地往麻袋里装,然后用草绳扎紧袋口。
那些麻袋装得鼓鼓囊囊的,每袋都有一百多斤重,搬起来挺费劲。
开车的是村里的老司机张师傅,一个四十多岁的黑瘦汉子,开了十几年车了。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解放帽,看起来很精神。
张师傅检查了一遍车子,又踢了踢轮胎,确认没问题才招呼我们上车。
我爬到车厢里,坐在粮食袋子上,心里还挺兴奋的,这是我第一次跟车去粮站。
车子颠簸着上了路,秋风吹在脸上,凉丝丝的,路两边的高粱穗子红得像火把。
那会儿的公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车子走起来一颠一颠的。
我紧紧抓着车厢边缘,生怕被颠下去,车厢里的粮食袋子也跟着摇摆。
路况确实不好,特别是下过雨之后,到处都是泥泞和积水。
车子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经过了三个小村庄,终于到了一个叫做"大沟"的地方。
这里有一座简易的木桥,是用粗大的木头搭建的,桥下是一条不算深的河沟。
河沟里有些积水,还长着一些芦苇,几只野鸭在水面上游来游去。
平时这桥没什么问题,村里的马车牛车都从这里过,但那天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张师傅把车子停在桥头,下来仔细查看了一下桥面。
他用脚踩了踩桥板,又用手摇了摇护栏,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嘟囔着什么。
我从车厢里探出头问他怎么了,他摆摆手说没事,就是桥板有些松动。
张师傅重新上了车,挂上一档,小心翼翼地开车上桥。
我能感觉到桥在轻微摇晃,车轮压过桥板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就在车子行到桥中央的时候,突然听到咔嚓一声脆响,像是什么东西断了。
紧接着,车子猛地向右倾斜,右边的后轮悬空了,整个车身失去了平衡。
我在车厢里一个没站稳,连人带粮食袋子一起滑向右边。
那些沉重的麻袋压在我身上,我感觉喘不过气来,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张师傅在驾驶室里大声喊着快跳车,快跳车,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惊慌。
可是车厢右边就是河沟,左边又堆满了粮食袋子,我根本动弹不得。
更要命的是,车子还在继续向右倾斜,眼看就要翻到沟里去。
我当时吓得魂飞魄散,脑子里一片空白,心想这下完了,不是被压死就是要摔死在沟里。
那种绝望的感觉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一样。
张师傅跳下车,围着车子转了一圈,急得直跺脚,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从前面走来几个赶集的农民。
他们提着篮子,挑着担子,看样子是要去公社的集市。
看到这个紧急情况,那几个人二话不说就放下手里的东西,跑过来帮忙。
其中一个年纪大些的老汉,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褂子,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
他指挥着大家说咱们一起来,先把人救出来再说别的。
他们有的用肩膀顶住车厢,有的用随身带的木棍撬动粮食袋子。
那个老汉亲自爬到车厢里,一袋一袋地把压在我身上的粮食搬开。
他的手很粗糙,但动作很轻,生怕弄疼了我,一边搬一边问我哪里受伤没有。
费了好大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终于把压在我身上的袋子全部挪开了。
我这才从粮食堆里爬了出来,浑身都是汗,腿软得像面条一样。
那个老汉扶着我坐到路边的石头上,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没事就好,命大着呢。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军用水壶,拧开盖子递给我,让我喝口水压压惊。
水是温的,有一股淡淡的铁锈味,但在那个时候喝起来比什么都甜。
其他几个人又合力把倾斜的车子推回到桥上,重新把散落的粮食装好。
大家干活都很卖力,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人要什么报酬。
张师傅找来几块石头和木板,临时加固了一下松动的桥面。
他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安全了才招呼我们重新上车。
我们小心翼翼地过了桥,车速很慢,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过桥之后,那几个救了我们的农民还在桥头向我们挥手告别。
我趴在车厢后面,冲着他们大声喊谢谢,声音在秋风中传得很远。
继续往粮站赶路的途中,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但后怕的感觉依然强烈。
路边的庄稼地里,农民们正在收割玉米,远远看去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偶尔有几只麻雀飞过,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然后落在电线杆上。
到了公社粮站,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好几座仓库和办公室。
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戴着袖章,看起来很正式。
他们帮我们过磅、开票,检查粮食的质量,一切都按程序进行得很顺利。
我拿着过磅单和收据,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任务终于完成了。
在粮站的食堂里,我们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白面馒头配咸菜汤。
那个年代能吃上白面馒头已经很不错了,我吃得特别香。
回去的路上,张师傅特意绕道走了另一条路,虽然远了十几里,但安全得多。
这条路是新修的,路面比较平整,两边种着一排排的杨树。
张师傅一路上话不多,偶尔看看后视镜里的我,问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我说没事,但心里确实还在后怕,总是想起刚才那惊险的一幕。
车子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回到了村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队长老李和几个社员已经在场院里等着我们了,看到我们平安回来都很高兴。
听说了路上发生的险情,老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写满了后怕。
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这孩子,差点出大事啊,以后这种活儿还是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去吧。
那天晚上,我躺在知青点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窗外传来秋虫的鸣叫声,月光透过窗纸洒在炕上,一片银白。
我想着如果没有那几个好心人帮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那种死里逃生的感觉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感激。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找那个救我的老汉,想好好谢谢他。
他住在离我们村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院子里种着几棵枣树。
老汉正在自家院子里收拾柴火,准备过冬用,看到我来了笑得很灿烂。
他说小伙子,昨天的事别放在心上,在农村大家都是这样,有困难了互相帮一把。
我从包里掏出两包前门香烟,这是我省了一个月的钱买的,非要给他不可。
老汉推辞了半天,说我一个知青挣钱不容易,最后只收下了一包。
我们坐在他家的土炕上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很多他年轻时的故事。
老汉说他年轻时也遇到过不少危险,都是靠大家帮助才度过难关的。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说,那是他当年参加修水库时和工友们的合影。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大家团结一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难处呢,能帮就帮,能救就救,这是咱农村人的本分。
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那以后,我在村里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不管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春耕时节,我和社员们一起下地,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夏收时分,我顶着烈日割麦子,晒得黑不溜秋但心里很充实。
秋收季节,我帮着收玉米、掰高粱,从早忙到晚也不觉得累。
冬天农闲的时候,我就帮村里的老人修房子、劈柴火。
每当遇到村民有困难,我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力。
村里的王大娘生病了,我经常去看望她,帮她买药拿水。
李大爷家的房子漏雨,我和几个知青一起帮他修补屋顶。
张家的孩子要上学没有书包,我把自己的旧书包洗干净给了他。
村里人也都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送一份。
春天的野菜,夏天的黄瓜,秋天的玉米,冬天的白萝卜。
逢年过节的时候,好几家都叫我去吃饭,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那种朴素的人情味,是我在城里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至今想起来还很怀念。
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我和几个知青都报了名,开始紧张地复习功课。
白天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眼睛都熬红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师范学院,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三年的村子。
临走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场面很感人。
那个救过我命的老汉也在其中,他拉着我的手说了好多话。
小伙子,到了城里别忘了咱农村人的本分,做人要厚道,要懂得感恩。
我含着眼泪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村里的孩子们追着汽车跑了好远,直到看不见影子才停下来。
坐在车上回望那个小村庄,炊烟袅袅,如诗如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多年过去了,我在城里工作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但我总是忘不了那个险象环生的秋日,忘不了那些质朴善良的农民。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那个老汉说过的话。
每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也是我做人的准则。
前些年,我回过一次老村子,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那座危险的木桥早就换成了宽阔的水泥桥,桥栏杆上还雕着花纹。
村里的土路也都修成了柏油路,路灯一直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前。
原来的粮站改成了农民合作社,配有现代化的储粮设备。
村民们住上了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了小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切都变了,但村民们互帮互助的传统没有变,这让我很欣慰。
我专门去看望了那位救命恩人,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虽然头发全白了,腰也弯了,但精神状态还不错。
看到我来,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非要杀鸡宰鸭招待我。
他的儿女都在城里工作,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显得有些冷清。
席间,我们又聊起了当年的那件事,恍如隔世一般。
老汉笑着说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你这孩子还记着呢。
我说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是您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善良和担当。
临别时,我给老人家留了一些钱,他坚决不要,说我有这份心就够了。
最后我偷偷把钱放在了他家的柜子里,希望能给老人家的生活增加一点保障。
现在每当我在新闻里看到有人遇险被救的报道,总会想起那个秋天。
想起那座摇摇欲坠的木桥,想起那些伸出援手的普通农民。
人生路上总有风险和挫折,但只要还有善良的人存在,就总有化险为夷的希望。
那次险些丧命的经历,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不是因为它有多惊险刺激,而是因为它让我见证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却是如此富有。
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助人为乐,什么是雪中送炭。
这种品质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也是任何困难都摧毁不了的。
现在的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很多,但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品质。
每当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会跟他们讲起那个秋天的故事。
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比什么都珍贵,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我希望这种美好的品质能够传承下去,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现在想想那件事,我的心情已经从当初的心有余悸变成了深深的感激。
感激那个险情让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感激那些善良的人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也感激那段插队的经历,让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那个秋天的故事,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前行路上永远的灯塔。
来源:奋发书签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