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开学季。在这个寓意希望与新起点的时节,来自赤峰学院的学生小迟做了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远方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成为内蒙古第2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5年出生的他,也是目前内蒙古最年轻的捐献者。
又是一年开学季。在这个寓意希望与新起点的时节,来自赤峰学院的学生小迟做了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远方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成为内蒙古第2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5年出生的他,也是目前内蒙古最年轻的捐献者。
作为一名医学生,小迟早在2022年便主动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5月,得知自己与一位患者匹配成功时,小迟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将治病救人的信念化为实际行动。
小迟积极配合完成高分辨配型、体检等各项环节,早早为捐献做好了准备。尽管捐献计划一度因故推迟,他始终平静而坚定:“也许一次不经意的决定,就能成为别人活下去的希望。我愿意等,这是一种缘分,能帮就一定帮。这件事,我义不容辞!”
8月22日是小迟开学的第一天,他在赤峰市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在开学第一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我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8月26日,27岁的小杨完成了一场特殊的生命续航,成为全区第2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青春的温度让另一个生命在秋日里迎来新生。
小杨是一名会计师。这场生命的邂逅始于2022年秋日,她在街头看到一辆献血车,宣传海报上那一句“你的一次留样,可能是别人的一生”深深打动了她。她走上献血车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如果我的血样能成为别人的‘生命船票’,那真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小杨说。
今年7月,得知自己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小杨的回答利落干脆。“没问题,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肯定愿意。”为迎接这场生命之约,她给生活做起了“加减法”:戒掉咖啡,每天一杯豆浆,认真记录饮食日记,同时加强锻炼,保证睡眠,全面开启健康向上的生活模式。“得让我的‘生命种子’长得壮壮的。”她说这句话时,眼睛里闪着温柔的光。
捐献当天,工作人员问小杨的母亲:“您怎么看女儿的选择?”她笑着说:“开始确实有点担心,但孩子耐心解释后,我们理解了这件事的意义。作为一名普通人,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另一个生命,很值得。”朴实的话语,是一位母亲最真诚的认可,也是女儿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王利军 通讯员 段佳瑞)
来源:内蒙古旗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