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
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八期《电力系统的中国式安全答卷》。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保障其安全运行,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从超高压到特高压,从进口依赖到装备输出,电网安全专家用四十年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电网生命线上”的科学家担当。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电网一级顾问陈维江与国家电网首席科学家、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深度解析我国电网安全技术突破之路。
打破垄断,科研道路选择最难啃的“硬骨头”
什么是继电保护?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在郑玉平眼中,继电保护设备就是电网的“贴身保镖”。
据统计,世界上70%以上的大停电是由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诱发或加剧的。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网架十分薄弱。据郑玉平回忆,“当时我国电力系统保护领域的高端设备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的进口。在我国发生的电网稳定性破坏事故中,由继电保护设备缺陷导致的事故占到一半以上。”
一套输电线路保护高达七八十万元,一套发电机保护至少需要两三百万。面对技术垄断,刚从大学毕业的郑玉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难度最大、要求最高、责任最重的电力系统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那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心里憋着一股气,要改变保护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郑玉平坚定地说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参加工作不久,郑玉平先从保护的试验装置做起,在毫无资料借鉴的情况下,他从零摸索,成功研发RT-1型继电保护试验装置、Help-90自动调试仪,为后续微机保护的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紧接着,郑玉平和团队成员成功研发ISA-1型中低压变电站成套微机保护,通过国家相关部委鉴定,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并很快投入批量应用。
前期的积累,让他更加有信心地投入到超高压保护技术的开发中。“在沈国荣院士的领导下,我们团队从算法研究、判据设计到装置的软硬件实现,技术上一点一点地抠,不断地尝试,反复地试验,硬是把微机型超高压线路保护研发出来了,快速性、灵敏性等指标比国外还好。进一步,我主持研发了同塔双回、串联补偿等新型输电线路的保护。”郑玉平回忆道。
在实现了线路保护的国产化后,郑玉平牵头开始了另一大类变压器、发电机等主设备继电保护的自主研发工作,不久研发的发电机、变压器保护设备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我国发电机、变压器主设备保护正确动作率大幅提高。
进入21世纪,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被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电力系统建设运行迎来新挑战。特高压输电线路距离长、变压器容量大、结构特殊,线路分布电容电流成倍增长、变压器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波形高度相似、故障时暂态电流幅值大衰减慢,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可靠性、快速性面临更大的挑战。
技术进入了无人区,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郑玉平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制了全系列的差动保护设备,应用于我国所有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并反哺超高压保护装置的技术升级,系列超高压保护设备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继电保护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先的技术跨越。
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的陈维江院士谈及郑玉平工作成果,“郑主任参与和主导的这些重大技术研发工作,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奖励,为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维江谈到,“近几年,面对核心芯片‘卡脖子’,郑主任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了继电保护设备从原理、技术到元器件的完全自主可控,为保障供应链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逆势突围,产研融通力促成果推广应用
“科研成果转化必须直击痛点,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工程可行性。”郑玉平以四代产品迭代经验阐释:研发需贯穿“理论技术—生产制造—工程应用”全链条,要同步研发生产专用工具、自动测试工具,要考虑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尽可能消除人为犯错误的风险。
然而电力系统设备市场推广同样是可持续研发的必经之路。郑玉平团队就曾在产品推广初期屡屡受挫。
此前,团队研发的LFP-900系列超高压微机型成套保护装置相继问世。该系列设备动作快速性和综合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但是,习惯了国外产品的用户对国产设备持怀疑态度,产品在推广初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但郑玉平和团队成员一次次耐心地向用户做细致解释,并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比对实验。最终,国产设备以其显著超越国外同类设备的性能证明了其先进性,逐渐被用户接受。
“是否满足实际需求、技术经济性是否最优、是否有良好的企业运作机制”,陈维江在节目中提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看法。“南瑞模式是产研融合典范。”他深度剖析国家电网创新体系:直属科研单位与省级机构协同,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研发—产业反哺”闭环。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线路织成一道风景
目前,郑玉平团队相关技术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替代进口、成为国家标准,并出口巴西、土耳其、印度等21个国家,成为国际同类产品主流技术路线。
面向未来,针对新能源占比激增带来的技术革命,郑玉平揭示前沿布局:一方面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技术;另一方面是大型变压器的防爆燃保护技术。“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凝聚力量,做好有组织的科研,让实验室不仅要支撑好产业发展,更要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郑玉平补充道。
薪火相传,以身示范传好时代接力棒
谈及人才培养,郑玉平构建“三维培养体系”:师徒制筑基、差异化培养育才、领军人才锻造。近五年团队涌现1名校企长江学者、6名科技领军人才,形成老中青全链条梯队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的人才团队。
2024年10月23日,在四川泸定县二郎山上,川渝特高压门型塔区段“开门见山”(门型塔背后为贡嘎雪山)
郑玉平深知,科研队伍建设贵在可持续。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始终亲力亲为教导学生。不论是实验研究还是课题攻关,他都以身示范,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为我国电力保护控制装备产业持续发展输送人才。
陈维江强调“四力培养法”:一是注重培养独立科研工作能力,既要有理论计算分析的能力,又要有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培养表达能力,既要会写学术论文,又要能面向对象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三是创新能力,鼓励年轻人树立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敢想敢干;四是培养领导力,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助人为乐。
对于科学家精神,两位大家见解交融——
郑玉平提出“六维践行”:以工业报国初心打破垄断,四十年专注一件事,创新继电保护技术体系,细节风险“零容忍”,团队集智攻坚,甘当青年成长阶梯。
陈维江升华精神内核:“从打破垄断到技术领先,每个技术突破都是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精神的具象化。”
科研永无止境,郑玉平团队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电网发展的规律,去研究探索、破解难题。“时代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不仅要跑好这一棒,还要传好这一棒。”郑玉平说。(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