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陆小曼有多美?五官精致俏皮可爱,晚年牙齿烂光瘦到脱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09:49 2

摘要:1931年11月19日,杭州笕桥机场起飞的一架“小福特”飞机,坠毁在济南以南的山地。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1年11月19日,杭州笕桥机场起飞的一架“小福特”飞机,坠毁在济南以南的山地。

飞机上三人无一生还。

死者之一,是34岁的诗人徐志摩。

就在事故前几天,他还在给陆小曼写信,说自己“这几日心里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会发生”。

没人想到,这种不安真的成了预兆。

而陆小曼,直到几个小时后才接到电报,整个人几乎是瘫在地上。

这段关系的结局太突然,可回头看,他们的开始也并不简单。

那会儿是1920年代末,北京,西方文化正冲击着旧礼教,知识分子圈子里议论最多的,是“自由恋爱”和“婚姻独立”。

新月社、未名社、文学研究会轮番办刊,徐志摩就是其中风头最劲的一个。

而陆小曼,原本是王赓的妻子。

她出身江南名门,父亲陆定是清末民初的银行家和政治人物,母亲受过西式教育,家里从小请外教、教钢琴、带她读莎士比亚。

她17岁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还在外交场合担任过翻译。

那时候的她,漂亮也聪明,穿着讲究,说话得体,是北京社交场上的亮眼人物。

但谁也没想到,她和徐志摩的关系,是在一次戏剧排演中开始的。

1925年,新月社排《查拉图斯特拉》,徐志摩演主角,她演女主。

排练结束后,两人常常留下来讨论剧本。

有次陆小曼不小心绊倒,徐志摩扶住她,轻声说:“你演得太投入了,连台阶都忘了。”她笑了笑,说:“那你得看牢我点。”

从那以后,他们几乎形影不离。

可问题是,那会儿她还没离婚。

王赓是个老实人,不善言辞,一心扑在军务上。

两人婚后聚少离多,她常常独自待在家里。

她曾写信给王赓,说自己“像个无声的影子”,王赓回得很客气:“公务临身,实难分身。

望体谅。”

那年冬天,她独自赴德国“疗养”,实际上是去堕胎。

回来后,她提出离婚。

王赓没闹,也没公开说什么,只是在一封信里写了句:“愿你得偿所愿。

她和徐志摩的婚礼办得很低调,选在北京的一个小教堂,父母都没出席。

证婚人是梁启超,他一上来就说:“我不赞成这桩婚姻,但既然你们坚持,我只能祝福。”这句开场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

婚后两人搬到上海。

徐志摩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写稿赚钱,她则沉迷社交、跳舞、打牌,花钱从不手软。

朋友私下里说她“活得像个巴黎夫人”,她听见了也不恼:“我这人,爱热闹。”

但热闹久了,日子也就空了。

徐志摩曾在信里抱怨,说她“心思不定,情绪起伏太大”,可每次吵完架,还是会给她留一张纸条:“晚上回来,别忘了吃饭。”

后来他想调回北京,她不愿意离开上海。

他只好一个人来来回回坐火车,有时连夜赶稿,只为了多挣一点稿费。1931年那次出事的飞机,本来是朋友送的“便捷航班”,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上了飞机。

事发后,有人问陆小曼:“你后悔吗?”她没说话,只是把他最后一封信重新读了一遍,然后收进了抽屉。

那封信现在还在上海图书馆档案室,纸张已经泛黄,信尾写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之后的日子,她靠卖画、写字维生。

老朋友有时来看她,她总是笑着说自己“还算过得去”。

可邻居记得,她经常一个人坐在阳台抽烟,烟屁股一根接一根地扔。

1985年,她病重住进医院,临终前握着护士的手,低声说了句:“他还没回来。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她“民国女神”。

参考资料:

金冲及,《徐志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张幼仪,《我们三:张幼仪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陆小曼,《陆小曼诗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陈子善,《徐志摩与新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胡适文集编辑组,《胡适日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来源:三分淡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