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关注、点赞的年代,咱们聊点别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帝王晚年最常做的事,竟然是频频怀旧?李世民成了万世明君,但他年纪大了以后,没少往一处地方跑,那地方叫凌烟阁。你说现在有钱人爱收藏画,爱请人大搞怀古风,唐太宗也一样,他只不过“朋友圈”里挂着
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关注、点赞的年代,咱们聊点别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帝王晚年最常做的事,竟然是频频怀旧?李世民成了万世明君,但他年纪大了以后,没少往一处地方跑,那地方叫凌烟阁。你说现在有钱人爱收藏画,爱请人大搞怀古风,唐太宗也一样,他只不过“朋友圈”里挂着的都是一起拼出来江山的老伙计,这事搁现在,怕是得天天发个纪念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照片(其实是画像)就这么安静地陪在李世民身边,孤独又热闹——谁也不知道老李踱步时,到底在琢磨什么,是怀念?是抱歉?还是那些说不出口的旧账和牵挂。
但今天不是来扒功臣的风流往事,咱们换个角度掂量,看看这些昔日风云人物,到底能活到几岁。别拿现代那套标准套,唐朝正是乱世转盛世的交替期,战争、权谋、瘟疫一样不少。再牛的位子,最后拗不过生老病死和权力的翻脸无情。
先说说长孙无忌。这个人表面上看风光无限,李世民的亲姐夫,唐朝权臣,谁见了都得敬仰三分。可惜到头来栽在了政治漩涡里,六十几岁就被逼死。想想他那岁数放现在,也是正好遛弯带孙子的年纪。再看同为“顶层设计师”的房玄龄,他倒算圆满,七十岁,还能病逝在府上。可不是每个人都这待遇。比如段志玄,年纪轻轻,才四十五,就因病去了。就像咱们身边总有那种本该大有作为,偏偏天不假年的亲朋一样,既扎心又无奈。
说到李靖,那是唐初少有的寿星之一。打了一辈子仗,刀头舔血,最后竟然活到了七十九岁。你说是不是和命理、福气都沾点边?还有虞世南,传说人家八十多还在教皇帝写字、吟诗作对,这样的活法儿放现在妥妥是国学讲师典范。再比如唐俭,活到七十八没啥大病小病,就是老了岁数到头,自然走的。话说回来,古人能活到这岁数,烟酒不多、运动不少,饭食也讲究,估摸能活成唐俭这种模样,也是一道风景。
不过别光看长寿的风光,争权夺利的刀光剑影之下,那些“英豪”走得早的也不少。你比如说殷开山,刀下丧命,才四十来岁。这种命运转折,要说倒霉也冤,要说性格使然,咱们普通人都看不真切。张公瑾,三十九岁撒手人寰,有人说他是操劳过度,也有人猜是酒色所累。秦琼呢,电视剧里英武到爆,现实中五十左右就病殁。都说英雄易老,再刚的汉子也挡不住身体说不行。
说起夭折和早逝,这里还得数那些生年未详、死得莫名其妙的主。像刘政会、长孙顺德,生平记载本来就稀缺,只能凭人情常理估摸,大抵五十左右交代。要么是一场酒席过后病倒,要么是某次马失前蹄扔了命,随历史流水悄悄溺死。不被永记,有时候其实比刀下留名更可惜。人到晚年,名利反倒是虚事,平平淡淡也许才是唐人最缺的命。
有意思的还不止这些。说回统计,凌烟阁二十四人,刨去几个被杀、被宰,剩下的人里,能活成老人模样的大概十来个。你说平均寿命六十三,放今天谁看都一脸嫌弃,这往唐朝那种乱世,已经算得上长青树了。毕竟那会儿真遇到事,不是饿死就是病死,偶尔踩进后宫权谋里被削掉脑袋也常有。贵族好歹有好饭好药、上等郎中伺候——可就算是这样,天一黑,万一被人进了黑名单,第二天就能换一副画挂在阁楼上。换做平头百姓,活到五十都算命大。这事儿也别嫌我唠叨,古人传下来的老话不是说嘛,“一将功成万骨枯”。
咱们掰扯到这里,难免多琢磨两句,很多人都说中国传统寿命短——孰不知,看看同时期的欧洲,贵族还惦记着进补烈酒、牛排,今天暴毙,明天瘟疫。比长寿指标,唐朝这些爷们照样有优势。说到底,不只是地大物博和老百姓勤快,那时候的看病方式其实特别有讲究。别看现在很多人吐槽中医“不如洋法灵”,但唐朝贵族喝得下汤药、熬得住金针,养命的法子全得靠医生口中的那几句话。别忘了,那时候可没有核磁、血检,家里先生一句“疏通气血”,就能保你几年。
我们常说,时代洪流推着人走,哪怕你是凌烟阁的画像,也改不了大势翻盘。唐太宗闲下来时,朝着一屋的画像叹气,不知道他心里有没有一丝“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凄凉。那些英勇一时的功臣,你方唱罢我登场,阵前的吼声、厅堂里的密谋,最后都变成了阁上一副安静的画像。
人哪,图什么呢?热闹一场,风光一世,折算成寿命很容易,算进心事却太难。咱们唠嗑半天,不如问一句:如果让你选,是拼个痛快还是稳走一世?唐朝的老男人们,估摸着也没想好,连李世民有时候走在凌烟阁石阶上,也未必能想明白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