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日,一则“个税起征点应降至2500-3000元”的专家建议突然刷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希明在最新访谈中抛出重磅观点:“当前5000元免征额过高,导致税收调节功能失灵,中高收入者反而成最大受益群体。”此言一出,社交平台瞬间炸锅——月入
网络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2025年4月1日,一则“个税起征点应降至2500-3000元”的专家建议突然刷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希明在最新访谈中抛出重磅观点:“当前5000元免征额过高,导致税收调节功能失灵,中高收入者反而成最大受益群体。”此言一出,社交平台瞬间炸锅——月入过万的白领怒斥“专家不食肉糜”,而外卖骑手却留言“我连缴税资格都没有”。这场撕裂阶层的税改争论,揭开了一个真相:我们的税收天平,正在倒向谁的利益?
网络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翻看工资条,5000元的免征额看似贴心,但岳希明团队的数据却让人脊背发凉:中国工薪族免征额占平均工资比例高达49%,远超美国的17%、日本的3%。更扎心的是,全国超七成劳动者根本摸不到缴税门槛,剩下30%的纳税人中,60%每月仅缴几十元。这哪是“工薪税”?分明是让月入3万的金领和年入百万的富豪,享受着比发达国家更低的实际税率。
“提高免征额是劫贫济富!”岳希明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年入百万的1%人群扛着全国50%的个税,前10%的高收入者贡献了90%税款。若将起征点从5000元降至3000元,月薪3万者每月多缴税800元,而月薪8000的普通白领仅多付60元。这看似“割肉”的方案,实则让年入百万的富豪多吐出2.4万元——足够给西部山村建一座图书室。
网络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在北上广打工者抱怨“5000元不够交房租”时,甘肃农民老马全家年收入才3万元。岳希明犀利指出:现行税制让农民工、小店店主等灵活就业者成了“税收隐形人”,他们既享受不到专项扣除,又因收入不稳定被挡在社保门外。降低起征点或许刺痛中产,却能唤醒2.3亿灵活就业群体的税收存在感——毕竟,连缴税资格都没有的人,连喊痛的资格都被剥夺。
这场争论最吊诡之处在于:月入2万的白领觉得“税负如山”,月入5千的县城公务员却羡慕“能缴税代表收入高”。岳希明提议的“动态分级制”试图破解困局——允许一线城市起征点维持在5000元,而三四线城市下调至3000元,同时将直播打赏、股权收益等新兴收入纳入税网。但反对声浪依旧汹涌:“专家住着单位房,哪懂打工人凑首付的绝望?”
今夜,在事实面前,不妨让我们一起思考三个问题:
1. “如果多缴税能换来老家父母更好的医保,你愿意吗?”
2. “当发现年入百万者少缴的税够建一所学校,会改变你对公平的定义吗?”
3. “在‘为自己减负’和‘为弱者发声’之间,你选哪个?”
评论区是阶层对话的十字路口,每一个点赞都是民意天平上的砝码,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来源:小羽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