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打天下的功臣,特地在凌烟阁绘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也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大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打天下的功臣,特地在凌烟阁绘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也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既然有着24人,自然也是有先后顺序之分的。不过,二十功臣并非是严格按照功劳大小排名的,而是依照官职排名。
这里的官职排名不是依照爵位,而是以“职官”来论。只是643年设立凌烟阁之时已经有不少功臣去世了,排名时依照去世后的“赠官”来论,而赠官都是要大于生前的官职的。
其实,凌烟阁功臣虽然是依照官职来排名,但官职和功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各有什么功劳呢?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秦琼是隋末唐初有名的猛将,勇力绝人,多曾跃马挺枪刺骁将于万人中。
在隋唐演义小说中,秦琼祖父秦旭是南陈太宰,父亲秦彝是马鸣关总兵。实际上,秦琼的祖上只是担任过北齐、北周的一些县令、记室等官职,而秦琼早年也只是担任过隋朝的低级武将,先后跟随过来护儿、张须陀。
在张须陀征讨瓦岗战死后,秦琼又跟随虎牢关的裴仁基成为了瓦岗势力李密的武将。再到李密败给王世充后,秦琼被俘虏而归于王世充,又再归唐朝。
到归顺唐朝后,秦琼颇受李渊和李世民重用的。在李世民征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之战时,秦琼作为冲锋陷阵的武将,立功颇多,尤其是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劳居多。因这些功劳,秦琼被加封为上柱国、翼国公。
再到玄武门之变时,《旧唐书》中记载秦琼也有参与。不过,勇猛善战的秦琼并没有过多表现,而且从事后封赐的700户来看,他的功劳不如尉迟恭等人。
接着就是李世民即位时期了,秦琼共是在世十二年。这一期间的大唐依然不稳定,文臣致力于开创大唐盛世,武将致力于平叛讨伐外敌开疆拓土,但秦琼却是在家生病了12年。
其实,秦琼前期讨伐四王时功劳是不小,但他是619年归唐,626年就已经过上退休的生活了。要知道前期讨伐众多反王中武将多的是,战将出身的秦琼也只是压别人一头,但贞观年间在别人开疆拓土时,他却在家待着,不如别人的叠加功劳。
也是因此,秦琼的职位就定型了。只有在638年去世时,秦琼才被追赠为了徐州都督,但却依然是位列凌烟阁最后。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家中本是富豪,后带人加入翟让的瓦岗军,属于是瓦岗的元老大将。
在魏王李密败给王世充后,狼狈地归顺于唐朝。此时的瓦岗势力依然有着很大的一部分,由徐世勣统领,决意归唐。不过,徐世勣认为自己上表带地和部众归顺唐朝是以主人失利而邀功,就写信记录好各处详细信息交给了李密,让他献给大唐朝廷。李渊对徐世勣的行为十分赞许,直接封他为上柱国、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
到归顺唐朝后,李勣在讨伐宋金刚、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时有着众多战功。再是唐灭东突厥之战时,李勣也是主要指挥官,有着显赫功劳;后续李勣又曾带军大破薛延陀,再立大功。
这些功劳都是在凌烟阁之前的功劳,李勣实际的官职绝对不止于此。不过,李勣太过年轻,是李世民留下辅佐太子李治的,自己过多加封,以后就无法恩封了。因此,李世民是压制了李勣的官职,他也曾对李勣说过:
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
这样一来,依照职官来设立的凌烟阁中,兵部尚书李勣才排到了23名。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俭是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是李渊钦此免一死的太原元谋功臣。
元谋功臣就是与李渊一起起义的人,加分项远不是后期依附者可比。再是贞观年间,唐俭曾出使突厥探明突厥情况,告诉李世民可以攻打突厥,并再次前往突厥诱使颉利可汗归附,使得突厥降低兵备防御,李靖才趁机攻破了突厥。
两项大功叠加起来,唐俭排在这里也不算高,而且他后续去世后的赠官还要更高。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刘政会原是隋朝太原鹰扬府司马,同样是免一死的太原元谋功臣。
在李渊起义之前,借着突厥南下的名头开始招兵买马。当时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怀疑李渊要谋反,密谋想要杀了他,但反被李渊指使刘政会告发两人勾结突厥并斩杀了两人。
到李渊起兵后,刘政会跟随他攻陷了长安,又留守太原经营后方根据地。在这期间,刘政会虽然曾被刘武周擒获,但依然秘密地向李渊传递刘武周军中的形势。
因此,刘政会对大唐的建立有着无比特殊的功劳,去世后还配飨于高祖庙庭。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虞世南是名门望族出身,在南陈、隋朝之时就是名重一时。
到唐朝建立后,虞世南成为李世民天策府的学士。再到李世民即位后,虞世南已经年迈衰老,但他博识多见,又是刚烈敢于直谏,为贞观之治作有重大贡献。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程知节就是程咬金,是瓦岗猛将出身。
历史上的程咬金可不同于演义中只会三板斧,他以骁勇善战、善用马槊而闻名。在归唐后,程知节在讨伐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之时多次举旗先登,因战功而被封为宿国公。
到玄武门之变时,程知节与秦琼都属于有参加但功劳不显的武将。这两人在玄武门之变后,都是实封七百户,秦琼是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是右武卫大将军,职位一样。
相比于秦叔宝,程知节却是在贞观年间有平獠人叛乱之功,又多次外任,属于是一路升迁的。因此,程咬金在秦叔宝之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其实,秦叔宝就是因为在贞观年间躺平而失了分。当时秦叔宝就算不参与征战,只是在朝或者外任为官,职业也能恩封一下晋升的。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张公谨出身敦煌张氏,原是王世充部将。
在李渊初建大唐后,张公瑾归顺于唐朝。早年徐圆朗反叛唐朝时,张公谨就有着坚守城池的功劳。
再是玄武门之变中,张公谨是个重要人物。当时李世民还犹豫不决,想着占卜一下再做决定。张公瑾直接上前把占卜的龟壳扔了,也是让李世民坚定了决心,而且玄武门之变中独自关闭了大门阻拦了李建成麾下的人马。因为这次功劳,张公瑾实封一千户,被封为左武侯将军、定远郡公。
等到贞观年间,张公瑾外任时多曾对时政有所建言,还参与了平定东突厥之战。因此,张公瑾也是一路升迁,进封为襄州都督、邹国公,而且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是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属于是天策府的早期武将。
在李世民南征北战时,侯君集就是一直跟随的心腹武将。再是玄武门之变,侯君集是主要的策划人员,让李世民坚定了决心,因功被赐邑千户。后续的贞观年间,侯君集在平吐谷浑时有着大功,而且还有着平灭高昌国的功劳。
按照功劳叠加的话,侯君集官职并不止于此。不过,在平灭高昌后,侯君集因为私自占据高昌宝物,回朝后不仅没有封赏,还被问罪囚禁。这也让侯君集很是不满,甚至私下对张亮说过造反的:“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张亮本是以务农为业的贫寒子弟,加入瓦岗后也只是李勣的部将。
在跟随李勣归顺唐朝后,张亮加入天策府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再是玄武门之变前,张亮奉命私下为李世民联结山东豪杰,而且被齐王李元吉告发后,被严刑拷打也没有说出秘密。
到此之时,张亮也只是被封为怀州总管、长平郡公。后来,在贞观年间之时,张亮外任各州都督期间,“潜遣左右伺察善恶,发擿奸隐,动若有神,抑豪强而恤贫弱”。因此,张亮的职位也是一直升迁,还高过了秦叔宝、程知节等瓦岗旧日重将。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堂叔,也是免一死的太原元谋功臣。
在李渊起兵后,担任统军的长孙顺德多有战功。再是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也是赐一千二百户的有功之臣。不过,长孙顺德在李世民时期曾有一起“受财枉法案”,又因与谋反的李孝常来往而被免去官爵。后续之时,虽然长孙顺德被恢复官爵,又一度成了一个好官,但并没有晋升,直到去世后才被追赠他为荆州都督。
实质上,长孙顺德要是贞观年间好好表现,排名也不止十五。后来,唐高宗李治时期,又追赠长孙顺德为开府仪同三司,职位之高实质已经进入了前十之列。
14、谯襄公柴绍
柴绍是将门出身,是李渊的女婿,也是太原元谋功臣。
在晋阳起兵后,柴绍多有战功,又有参与平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之功。再是对抗外敌之时,柴绍曾大败吐谷浑、灭梁师都,并多次大破突厥,还参与了平灭东突厥之战,战功极其显赫。
这些战功累积下来,柴绍在这里并不高,他并不是靠是李世民姐夫才列于这里。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殷开山出身陈郡殷氏,同样是太原的元谋功臣。
在晋阳起兵之时,殷开山就多有征战之功。再到大唐建立后,殷开山又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王世充、窦建德,也是颇有战功,被封为郧国公。因此,殷开山虽然在李渊时期就已经去世了,但佐命之功依然不可磨灭。
这个殷开山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但他实际上在李世民即位前就去世了。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屈突通原是隋朝左骁骑卫大将军,深受隋朝两代厚恩,麾下精兵也是众多。
李渊起兵后,屈突通在兵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才归顺于他。当时屈突通是以大隋忠臣身份而降的名将,李渊直接封他为兵部尚书、蒋国公。
到大唐建立后,屈突通跟随李世民参与了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而且在平王世充时功劳第一。后续之时,屈突通也是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
其实,屈突通玄武门之变后封600户可见功劳也不大。不过,屈突通毕竟是早期带兵归顺的统帅级名将,而且有着“世充平,论功第一”,还是比“先锋鏖阵”的秦琼要厉害。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是太原的元谋功臣,并且是与李世民“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至交。
在李渊起兵后,刘弘基在平定长安时“功为第一”。随后,刘弘基又跟随李世民败薛举,攻洛阳,败宋金刚等,都是颇有功劳。
后续之时,刘弘基曾屯驻边疆镇守突厥,贞观年间也曾外任刺史,官位也是不断晋升。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段志玄出身武威段氏,是晋阳起兵的元老武将。
在李渊起兵时,段志玄就招募了千员兵士担任先锋。潼关之战中,段志玄又曾三冲敌阵,追擒屈突通,立有大功。后来,段志玄在平王世充、窦建德时也是战功颇多。
再到玄武门之变前,段志玄拒绝了李建成的重金贿赂,又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又是一份功劳。
接着就是贞观年间时,段志玄又曾率军大败吐谷浑追击八百里。虽然因为段志玄违背李世民诏令没有夺取吐谷浑牧马而被免职,但很快官复原职,而且李世民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册封。
9、特进、宋国公萧瑀
萧瑀出身兰陵萧氏,是西梁皇室,是隋朝萧皇后的弟弟,也是李世民的表姑父。
在隋朝时期,萧瑀因为多次劝谏隋炀帝而被贬为河池太守。后来,李渊建唐后,萧瑀带河池归顺于他。因此,萧瑀被封为宋国公、民部尚书。
再是归顺唐朝后,萧瑀也是跟随李世民在平王世充有功。再者,萧瑀也是支持李世民的,当时李渊偏向于李建成,甚至想要除去李世民,是萧瑀不顾个人得失据理力劝,才让李世民没有受到惩罚。
萧瑀对李世民即位有着一番大功,但他过于刚直,以致于在李世民时期六次被罢相,也才没能在凌烟阁上更进一步。
8、特进、卫国公李靖
李靖出身于陇西李氏,是大隋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是大唐有名的统帅。
在归唐后,李靖有平南梁萧铣、定辅公祏、灭东突厥、征吐谷浑等大功。这些功劳还不同于从平反王之功,而是开疆拓土、击败强敌的大功。因此,李靖是大唐的战神,战功之赫足以位列于此。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是隋朝朝散大夫,后又曾任刘武周部将,再归顺唐朝。
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是一对,而且还比秦叔宝归唐晚,但他为何远超秦叔宝呢?
很简单,因为除却从平反王的百战之功外,尉迟恭还有四大功:
一是征讨王世充时,尉迟敬德曾在单雄信追杀李世民时挑落他,保着李世民杀出重围,就此成为李世民心腹;
二是征讨刘黑闼时,李世民被四面包围,尉迟恭带勇士冲进包围圈,大败敌军,李世民趁机突围;
三是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属于是力劝李世民的策划之臣;
三是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亲手射杀了李元吉。
这四项大功中,两项是救驾之功,两个是铁杆从龙之功,秦叔宝与他是没法比的。这还是因为凌烟阁之时尉迟恭没有去世,要是去世追赠的官职会更超秦叔宝许多。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是北齐宗室,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
在早年之时,高士廉就发现了李世民与众不同,将长孙皇后许配给了他。后续的玄武门之变中,高士廉、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敬德是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元吉的策划者,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高士廉曾释放在押囚犯配合李世民,属于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功臣。
到贞观年间时期,高士廉也是多曾担任要职。因为高士廉本就是世家出身,又有着识人之明,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是天策府的谋士。
在李渊起兵后,房玄龄就跟随于李世民。这期间李世民征战四方消灭各处势力,房玄龄尽心为他拉拢人才,杜如晦、薛收、李大亮、张亮等人才都是他推荐的。
再是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也是运筹帷幄的谋臣,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并列一等功。后来,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同参与制定典章制度,可以说两人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魏徵是出自的瓦岗寨的臣子,归唐后属于是太子李建成的嫡系。
在李建成麾下时,魏徵曾建议李建成去擒斩刘黑闼立功,并曾劝说李建成早些调离李世民。不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怪罪魏徵,还将他招录到了麾下。而魏徵本是李建成一方的重要人物,归李世民后也是安抚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河北旧部,因功被封为钜鹿县男。
相比于其他人,魏徵前期的官职和爵位并不算出众。只是魏徵是个有治国才干的大臣,为贞观盛世作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因此,魏徵的职位也是一直晋升,封爵国公,去世后又是被封为司空。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杜如晦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天策府早期的谋臣,有王佐之才。
在李世民征战四方之时,杜如晦一直随军担任参赞军事,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后续之时,杜如晦既是玄武门之变的一等功臣,又是贞观之治时辅佐朝政的良相,功绩很是显赫。
其实,相对来说,房玄龄之功要更大,他是在世以司空的职位入的凌烟阁第五,而杜如晦、魏徵却是去世后的赠官。
2、司空、凉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的宗室名将,是李渊堂侄、李世民堂兄。
在大唐李姓宗室中,除却李世民外,李孝恭也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名将。当初李渊攻占长安后,李孝恭曾出使巴蜀招降了巴蜀三十余州,又曾击破朱粲。后来,李孝恭和李靖走平定萧铣、攻灭辅公祏,可谓是功勋盖世。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家族世代为北朝重臣。
在少年之时,长孙无忌就与李世民交好。再到李渊初建大唐后,长孙无忌开始辅佐李世民,跟随他南征北战,又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功臣。
在李世民即位后,也是钦定长孙无忌为第一功臣,并以外戚的身份而位列三公,功绩和地位无人可比。
这也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每一个都是为大唐、为李世民创立大唐贞观盛世立下了功勋。
来源:李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