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听说医院里常用的核磁共振仪降价了,以前都是老外的设备,一台要花三四千万,现在国产的能卖到两三百万元。这玩意儿就是那个检查头疼脑热用的大圆机器,能看清骨头、血管还有肿瘤。联影医疗这家公司做了十年,终于能把核心技术做出来,打破了西门子、GE这些公司的垄断。20
最近听说医院里常用的核磁共振仪降价了,以前都是老外的设备,一台要花三四千万,现在国产的能卖到两三百万元。这玩意儿就是那个检查头疼脑热用的大圆机器,能看清骨头、血管还有肿瘤。联影医疗这家公司做了十年,终于能把核心技术做出来,打破了西门子、GE这些公司的垄断。2023年他们量产了5.0T型号,能看清全身器官,深圳的医院已经用上了。
要说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其实挺复杂。需要很强的磁场,用超导线圈产生,温度要降到零下269度,靠的就是液氦这种东西。进口的仪器一直要用液氦,全球氦气产量大部分在美国手里。有美国人说如果美国断供氦气,中国的机器就得停摆,但实际没那么简单。
氦气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天然气里提取,中国自己产不了多少,每年要买几千吨。2023年进口的氦气里,美国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是卡塔尔和俄罗斯的。联影的机器设计时留了后手,医院一般会储备够用一年半的液氦,即使进口中断也不是马上瘫痪。还有一些厂家在研究不靠液氦的技术,比如中科院早就在试验不用液氦的超导磁体,现在已经有成果了。
联影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个逆袭。2011年才开始做高场强核磁,那时候连磁体都造不好,十年后成了全球首家量产5.0T设备的公司。他们建了最大的医疗器械晶体生产基地,在常州,产品还卖到七十多个国家。2025年上半年光磁共振设备就卖了近二十亿,比前年多了16%。董事长薛敏早年在复旦学物理,后来去美国读书,回来创业两次才做成联影。
政府对氦气也很重视,把它定为战略资源。最近在搞很多项目,像山西有个天然气提氦工厂明年就能投产,华北地区要建煤层气提氦基地。要是这些项目都上了,中国自产液氦能增加好多。宁夏那边也在试从液化天然气里提取氦气,速度很快。国家还规定天然气矿必须检测氦气含量,打算建战略储备库。
说到氦气价格,美国控制产量会影响全球价格,但中国有很多供货渠道。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的工厂未来能年产六千万立方米,加上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的进口,美国只占一小块。2025年六月的进口数据里,俄罗斯供应量涨到7.7%,说明大家早就开始换供应商了。
核磁共振降价对老百姓好处大。过去县城医院很少配得起这种贵机器,现在成本低了,县里的医院也能装上。上海一家医院换了国产设备,检查费降了六成,患者不用再挤着去大医院排队。医生说图像清晰度不输进口设备,还能拍运动中的器官,比如跳动的心脏。
联影的产品线越来越全,除了核磁还有CT、放疗设备,连非洲、中东都在用。埃塞俄比亚第一个高端影像中心全用他们家机器。国外厂商也不得不降价,2024年GE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掉了10%。不过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关键,联影高管在会上说过,核心部件百分之百自己造。
氦气的问题还在解决中。现在有医院装了循环系统,能重复使用液氦,减少消耗。中科院的科学家2024年试验成功了一种新材料,让超导不需要这么低温。虽然离量产还早,但至少方向对了。绿菱气体这些公司在天津建厂,专门处理含氦空气,技术突破的话成本会更低。
这些年医疗设备进步明显。2025年湖北省计划每年更新三百台CT和核磁,广东年底前也要换一批。国内厂商的装机量追上来后,维修保养费用也便宜了。外国公司售后服务要价高,现在本地工程师能上门解决问题。联影在全国设了六十多个服务中心,反应速度比老外快好多。
要说美国媒体为什么总揪着氦气不放,可能是看不惯中国技术进步。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早有准备,不只是依赖一个国家买资源。氦气需求不止医疗,半导体、航天都需要,未来五年全球用量会增加20%。中国在新疆、四川勘探出大量氦气矿藏,光估算潜在储量就超八十亿立方米。
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始试采天然气伴生氦气,成功率还不错。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新井也要开钻,这些地方以前只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加入,像广钢气体这样的公司正扩大进口渠道,京津冀建厂就近供应医院。
技术自主带来的变化不只是省钱。2023年央视报道联影的5.0T机器能实时传输图像,十五公里外的研究室能同步分析。深圳医院用这台设备做了首例全身动态扫描,连血管的血流都能看清楚。过去只能查脑部,现在肺癌、肝癌早期也能诊断。
未来几年氦气价格还可能波动,但中国已经不慌。2025年山西的一个提氦项目签约,年产三十万方,加上其他在建项目,国产氦气三年内能翻番。国家规划到2030年储备够用120天的用量,相当于七百万立方米,这样即使国际形势紧张也不怕。
联影2025年出了新设备叫uMR Omega,孔径更大,装轮椅都能进去。这对肥胖病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以前很多人因为体型问题没法做核磁。东软医疗的CT装机五万台,不少卖到东南亚和南美。德国专家参观后承认,中国技术已经能比肩欧洲。
普通人在医院做检查时可能感觉不到这些变化,但价格单上的数字越来越低是真。以前做个核磁要花两千多,现在能省一半。乡镇卫生院慢慢也开始配备,偏远地区的癌症筛查成本就降下来了。这些改变不是靠进口替代,而是真的自己造出来了。
氦气供应链其实很脆弱,卡塔尔、俄罗斯这些地方局势复杂,但中国在技术上做铺垫,同时多找供货渠道。2024年台湾进口氦气暴涨五成,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联影的工程师说他们的机器设计时预留接口,以后能升级用新冷却技术。
国家花大力气搞医疗设备,不只是省钱这么简单。过去每年花一千多亿进口高端仪器,现在慢慢自己消化,钱留在国内造就业。相关产业带动精密仪器、材料、软件行业,光是联影一家2022年就在科创板上市,市值破千亿。这是真金白银的效益。
总的来说,国产核磁共振的成功不是偶然。十年磨一剑,政策支持、企业投入、科研突破缺一不可。氦气问题确实存在,但解决路线已经铺开,不是断供就能一棍子打死。中国医生现在用国产设备做手术,跟进口的没差别,这就是最大的底气。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联影CT-Linac一体机开始装机,这种设备能同时做放疗和CT扫描,节省了时间和设备成本。国外公司也要跟进,不然市场份额就丢完了。广东某三甲医院刚换了二十台国产核磁,医生说图像质量比之前进口的还稳定。
从零件到整机,从国内到出口,这条路走得不容易。老外说卡脖子,结果咱们自己造出了门道。氦气供应虽然还是难题,但已经有答案了。这就是科技自立带来的改变,不用天天喊口号,数据和结果摆在那儿就行。
来源:大河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