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在菜市场差点跟人抢起来!就因为一捆巴掌大的绿叶菜,围了三四个大妈你一言我一语,连平时不爱凑热闹的我都被那股子冲鼻子的香味勾了过去。挤进去一瞧,卖菜的张大爷正拿着菜叶子往人鼻子底下递:"闻闻!正宗金不换,少一分钱都不卖!"
昨天在菜市场差点跟人抢起来!就因为一捆巴掌大的绿叶菜,围了三四个大妈你一言我一语,连平时不爱凑热闹的我都被那股子冲鼻子的香味勾了过去。挤进去一瞧,卖菜的张大爷正拿着菜叶子往人鼻子底下递:"闻闻!正宗金不换,少一分钱都不卖!"
我伸手捏了片叶子,糙乎乎的像砂纸,可指尖刚碰到,一股说不出的香味就钻进鼻子——不是香菜的冲,也不是薄荷的凉,倒有点像兰花混着丁香,让人忍不住想多吸两口。张大爷见我愣神,笑着说:"这就是罗勒!别看它长得像野草,在咱南方,炒个白切鸡、炖个鱼,少了它就没那股魂儿!"
这"金不换",到底特别在哪?
咱庄稼人看作物,先看好不好养活。这罗勒可是个"省心种",春天在阳台花盆里撒把种子,或者剪根枝条插土里,只要太阳晒得足,土别积着水,用不了俩月就能长到半米高,茎秆挺得笔直,分枝又多,活像个小灌木。
再看模样,它叶子是鸡蛋形,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颜色是那种油亮的翠绿色,看着就有生机。到了夏天,枝头还会冒一串串小白花或淡紫花,绕着茎秆一圈圈长,远看像给绿叶戴了串小铃铛,又好看又香,连院子里的蚊子都少了不少。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香味,品种不一样,味儿还不同。有的带着柠檬的清劲,有的有茴香的醇厚,还有的能闻出肉桂的温甜。难怪老外给它起了个学名叫"Ocimum basilicum",翻译过来就是"王者之香",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为啥叫"金不换"?老辈人有说法
咱农村人给作物起名,都有讲究。这罗勒的外号多了去了,在广东、福建一带,老辈人都叫它"九层塔",因为它的花序是一层一层往上叠的,跟咱庙里的宝塔似的,听着就有福气。到了北方,人们又管它叫"兰香",就因为它那股香味跟兰花一样雅致。
至于"金不换"这个名儿,还有个老故事。早年间,有个走街串巷的药师,到处找能入药的香草,直到遇见罗勒,尝了叶子、闻了香味,说这东西既能调味,又能驱蚊虫,简直是个宝贝,连金子都不换,这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虽说是传说,但也能看出咱老辈人对它的看重——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院里都种几株,夏天蚊子多,摘片叶子揉碎了擦在身上,比艾草还管用;逢年过节,还会晒干了装香包,挂在房梁上求个吉利。
科学来讲,这罗勒到底有啥用?
现在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说,罗勒之所以这么香,是因为叶子里藏着"宝贝"——有丁香酚、芳樟醇这些挥发油成分,这些东西不仅让它好闻,还能帮着驱害虫。咱种菜园子的都知道,把罗勒种在番茄、茄子旁边,那些啃叶子的蚜虫、菜青虫就少多了,省了打农药的钱,还环保。
而且这叶子营养也不少,村里卫生院的医生说,罗勒里有维生素A、维生素C,还有钙啊铁啊这些矿物质,平时炒菜多放两片,也算是给饭里加了营养。现在城里还把它做成精油,用来做香皂、香水,连养花的人都爱种,说它是"天然驱虫剂",真是全身都是宝。
咱农民种罗勒、用罗勒,得注意这几点
要是你也想在院里种点罗勒,我给咱总结了几个实用招儿:
1. 选对种法:春天3-4月播种最好,种子撒在土里盖一层薄土,浇透水,大概一周就能发芽;要是想快,剪根10厘米长的枝条,去掉下面的叶子,插在湿土里,半个月就能生根。
2. 管活不难:罗勒喜阳,每天得晒够6小时太阳;浇水别太勤,土干了再浇,浇就浇透,别让盆里积水,不然根容易烂。
3. 采收有窍门:等植株长到20厘米高就可以摘叶子,每次只摘顶端的嫩枝,别把底部的老叶都摘光,这样它还能接着长,越摘越旺。
4. 识别别出错:有些野草长得像罗勒,比如薄荷、紫苏,但罗勒叶子更宽,香味更浓郁,捏碎了没有薄荷的凉味,要是拿不准,就找有经验的老乡问问,别认错了。
你家的罗勒,叫啥名?咋用的?
说了这么多,我倒想问问咱老乡们:你们那儿管罗勒叫啥?是还叫"金不换",还是有别的土名?平时都用它做啥菜?是像南方一样炒鸡、炖鱼,还是有啥咱不知道的吃法?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夏天会用罗勒叶子煮水,放凉了给我喝,说能祛暑;还有的老乡会把罗勒晒干了,冬天包饺子当调料。你们那儿肯定也有关于罗勒的老方子、老故事,不如在评论区说说,咱互相学学,也让这"金不换"的好,传得更久些!
最后也提醒大伙儿,咱说的这些都是种地、吃菜的经验,要是想用罗勒做别的,比如入药,还得听专业人士的,可别自己瞎琢磨。咱把这好植物种好、用好,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了!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