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出版的《经济学人》在对DeepSeek的报道中,将杭州比作“中国硅谷”。全世界将目光投向杭州:杭州是怎样从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变身万众创新的“电商之城”,又成为冉冉上升的“AI之城”的?
本报记者 李立 上海报道
从“人间天堂”的旅游名城到当下全球数字经济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版图上,杭州的崛起堪称奇迹。
2月出版的《经济学人》在对DeepSeek的报道中,将杭州比作“中国硅谷”。全世界将目光投向杭州:杭州是怎样从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变身万众创新的“电商之城”,又成为冉冉上升的“AI之城”的?
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做客《中国经营报》零观科技直播,深入探讨杭州的“奇迹密码”。
专家们认为,杭州的崛起离不开与阿里巴巴的深度城企互动。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确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企业使命,与杭州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城市精神高度契合。过去25年,杭州与阿里巴巴的共生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招商逻辑,演变为制度创新的双向奔赴:浙江、杭州政府为数字生态通风,阿里作为龙头企业负责造风,“六小龙”在这片科创黑土地上乘风破浪,多方合力,共同创造了杭州数字经济的奇迹。
为什么总是“杭州”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4年9月,作为中国电商的开创企业,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当时就掀起了一轮对杭州、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探讨。如今,“六小龙”在杭州横空出世,杭州又一次站到了风口。为什么总是杭州?
杭州的成功,首先源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杨开忠指出,杭州的“地方品质”是其转型的核心动力,这一品质的核心是包容性的“亲商重才”文化。“地方政府非常包容,听取来自企业、百姓的有益意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吸收企业参与。最典型的就是杭州‘城市大脑’,吸收了阿里巴巴的建议。”
其次是人才,“2016年以后,杭州在六大城市中的人才净流入比例连续多年都是全国第一”, 杨开忠注意到,在包容与开放的环境中,浙大、阿里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创新孵化器。DeepSeek等科技初创企业有很多创始成员和骨干人才都是从阿里巴巴走出去的,整个城市形成了府、产、学、用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倪鹏飞看来,杭州的崛起深植于“重视商业、重视科教、重视生活”三重文化,而“三重文化”与智能时代天然契合。商业文化催生了民营经济的繁荣,浙江连续多年占据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总数第一;科教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土壤,杭州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成为AI人才的摇篮;生活文化则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形成了开源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阿里巴巴获得巨大成功后一直坚守杭州,带动了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AI企业的蓬勃成长。“一个拥有伟大企业的城市才能是伟大的城市。”倪鹏飞认为。
“杭州作为AI之城崛起,是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生态、创新环境与城市独特吸引力等多重优势迭代、长期积累和战略布局的结果。”季为民进一步指出,“杭州的崛起、浙江的成功,本质上是平台经济向技术创新进化,形成了良性生态与良性循环,是政策前瞻性、产业协同性加人才集聚性、制度包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长期主义的胸怀与布局,创新链和生态闭环的构建,以及政策环境的适配。既要放水养鱼也要精准输血。”
杭州与阿里重新定义城企关系
为什么杭州与阿里巴巴总能互相成就?专家们认为,杭州与阿里巴巴打破了传统的“招商逻辑”,打造了制度创新的共同实验场,形成了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模式,既非放任自流,也非过度干预,而是通过动态调适实现双赢。“杭州用包容、开放的生态来反哺阿里的进化,反映了一种‘城企互动改变城市发展’的逻辑,重新定义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城企关系。”季为民表示。
季为民举例,杭州2014年以“一号工程”布局数字经济,早于多数城市抢占先机;阿里则用先进技术反哺城市治理,浙江“浙里办”、杭州“城市大脑”都离不开阿里的深度参与,这种双向互动催生了“数字浙江”的标杆效应,也推动杭州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
“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发展逻辑不同,杭州的发展逻辑是先有人才、后有企业,再通过人才吸引各种资本。”杨开忠进一步指出,“数字经济是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先有人才、后有企业’。这一点马云和阿里巴巴就是代表,先有马云、后有阿里巴巴。马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是从杭州文化里长出来的人才代表,没有这样的人很难产生阿里巴巴。”在杨开忠看来,和深圳“先有企业、后有人才”的模式不同,杭州把“先有人才、后有企业”的逻辑运用得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出现还打破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怪圈,打造了“大树底下也长森林”的生态繁荣。倪鹏飞将阿里定义为“龙头企业、平台企业、通用企业”的三重角色,其成功不仅在于自身壮大,更在于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创新生态。他认为,阿里形成“大树底下长森林”的格局,核心在于智能经济的超大规模效应:阿里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外溢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
“规模经济的带动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科技、资金等硬件资源,使得许多想进入或是已经进入的中小企业,得以分享、共享;二是软件,创新企业成功以后,创新的思想、理念、信心等会带动模仿、扩散、联想。”倪鹏飞进一步指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的一句话鼓舞了杭州更多的人去试一试、闯一闯。龙头企业的创新成功,也给其他企业带来了创业创新的信心。
探索数字经济“省域样本”
日前,浙江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尝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实践,通过政企联动打造未来数字经济的新样本。“浙江政府与阿里的签约目标非常明确,瞄准中国式现代化。” 杨开忠指出。 如何通过政企联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样本?倪鹏飞提出,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三体联动”,通过“抓大带小”,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动力,共同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阿里巴巴具有龙头、平台和通用三大特性。通过阿里与政府签约,能够实现政府和企业深度的供需互动。阿里这样的龙头企业发挥平台、通用的特性,集聚AI的关键资产,形成AI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创新AI时代的创新创业环境。” 倪鹏飞进一步表示。
季为民说:“政府负责通风,阿里负责造风,让‘六小龙’等后起之秀负责进一步乘风破浪,有望创造杭州数字经济的新奇迹。包括阿里在内的超大数字企业的生态势能,和‘六小龙’这类独角兽企业的垂直创新,再加上浙江省的制度包容,如果融合得当,杭州、浙江有机会从中国硅谷升级为全球文明的策源地,为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中国样本。在数字文明的新纪元,城市与企业的关系将不再是简单的落户与征税,而是共同探索技术伦理、制度创新与人文价值的深度协作。”
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