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青海实践和推进更高水平平安青海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乐都区把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平安乐都、法治乐都的重要法宝和根本保障,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全区
编者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青海实践和推进更高水平平安青海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乐都区把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平安乐都、法治乐都的重要法宝和根本保障,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全区社会治安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运行,实现群众化解纠纷“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一次办成事”的“最多跑一地”目标。
乐都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整合资源、明晰权责、强化协同、便民高效”的要求,聚焦“县、乡重在‘一站式’化解”的职能定位,通过统筹整合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统筹整合资源,保持高效运转。按照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省市委政法委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乐都区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一体推进,在原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并入检察服务中心,统筹整合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劳动关系领域信访维权接待中心等“七中心”,建成乐都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治中心入驻政法委、司法局等7个常驻单位,林业草原局、住建局等10个轮驻单位和随驻单位若干。同时实行区级领导接访制度和政法委书记定期坐班、政法委副书记兼任中心主任、5名中心副主任轮流坐班的运行模式,明确了职能权责清晰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全力推动区乡两级综治中心在硬件上夯实基础,在软件上规范加强,截止目前,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区级综治中心1个,乡镇综治中心20个,区乡两级综治中心入驻工作人员284人,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
优化功能设置,着力规范运行。区综治中心不断丰富和拓展解纷功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制定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参照“一厅五室”功能区设置要求,设立1个接待大厅,3个“一站式”接待窗口、“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和“检察服务中心办公室”等26个功能室,进一步完善综治中心功能,有效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设立接待岗、吹哨岗、服务岗、化解岗、轮驻(随驻)岗、带班主任(副主任)岗、工作室等7个岗位,“吹哨岗”主要承担中心事项流转的吹哨任务,督促各入驻单位的联动协调,对办理过程全程督促,做好回访工作。健全多元主体参与中心平台,从17个行专调委会成员、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律师中抽调优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专家库。持续打造金牌调解室,从退休干部、调解能手中聘用3名专职调解员。同时信访部门全员入驻,主要负责受理群众信访诉求,联系相关涉访单位,通过运用访调对接、访诉对接工作机制,引导当事人通过律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解决,对多方调解无效的信访案件,正确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
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枢纽作用。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坚持规范功能设置,强化岗位配备,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流程,根据全区社会治安形势特点,打造“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和“5530”协同处置机制(5分钟签收事项、5分钟派单调度、30分钟处置力量到达现场),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信访事项、矛盾纠纷及农民工维权事项“一站式受理、一体化服务、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今年以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累计受理各类事项276件,办结269件,办结率达97.46%,中心成效越来越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可持续。
今年以来,乐都区中岭乡坚持“网格+”工作模式,将微网格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切入点,通过“多员入格、任务进格、责任到格”,让网格员能积极主动地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办,形成人人负责、事事在格的精细化管理局面,确保了本辖区的治理精度。
小网格保平安。注重推进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乡13个村网格员每天对责任片区进行巡查,及时掌握网格内有无突发事件发生、群众有无新增实际需求,对群众事项及时登记,及时协调办理。通过日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聚焦源头治理,及时排查、调解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对网格内流动人员、特殊人群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积极构建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基层治理局面。截至目前,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40次,排查化解出矛盾纠纷3起。
微网格大服务。网格员在基层就是“千里眼”“顺风耳”,被群众形象地比喻为“扬声器”“管家婆”。草场村个别村民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申报中因拆迁补贴分配达不成一致产生矛盾纠纷,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后上报乡调委会和司法所,司法所与乡分管领导到草场村通过“背靠背”的方式,讲道理,摆事实,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细网格暖人心。各村网格员以情为纽带,以和聚民心,坚持“一日双查”,每天巡查、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真正成为为群众分忧愁、解难题、办实事的贴心人。“村里的网格工作做得好,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有矛盾可以调解。网格员也特别好 ,有啥需要跑腿的都帮我去办,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服务真是好。”中岭村村民刘大爷称赞不已。
下一步,乐都区中岭乡将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织构建“支部抓全面+党员网格员带头抓”责任体系,以提升网格治理能力为目标,创新思路、务实举措,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全力提升网格管理服务效能,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助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夯实平安建设根基,乐都区洪水镇积极探索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构建“预防、调解、回访”治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转为“主动”,切实做到矛盾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精密部署强机制,压实责任链条。镇党委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构建由党政统一领导,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合力协同、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创新性推出“四步工作法”,即“宣传普法先行、分类排查跟进、多元调解兜底、回访巩固闭环”。充分发挥派出所反应迅速、防激化威慑力强和司法所讲法说理、调解能力强、法律知识精通的优势,配套建立“周排查、月报告、月研判”机制,做到加强协调、掌握形势、增进了解、共同促进。
全域摸排清底数,源头防范风险。组建“调解员+村法律顾问+网格员”联合排查队,线下采取“四访工作法”,做到困难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特殊群体必访及矛盾高发村必访,精准排查矛盾隐患,结合群众身边多发的案例,通过话家常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详细地向大家宣讲涉及婚姻家庭、电信诈骗、劳动合同、禁毒等多方面的法律知识;线上推出公众号普法专栏,根据热点讨论、工作开展情况推送各类普法知识。截至目前,已走访21个村,受众达500人次,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次,发放宣传手册约600份,转载宣传信息17篇,切实为精准化解矛盾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协同破难题,联动提升质效。积极推行“村+司法+中心”联合调解模式。村委会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其熟悉村情民意的独特优势,从邻里和睦、乡村传统等角度出发,以情动人,缓解双方对立情绪。司法所则从专业角度,详细梳理案件事实,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为调解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并严格审查调解协议的合法性。中心统筹整合各方人力、物力资源,根据纠纷的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合理调配力量。通过三方紧密协作,目前已成功调解涉及婚姻家庭、土地边界等纠纷5件,化解率达100%。
长效跟踪防反弹,闭环巩固成果。为防止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复发,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要求,对前期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回访摸排,深入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及认知转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苗头。同时,注重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措施,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更加贴近民心、符合民意。对于未调解成功的案例,加强分析研判,深入剖析,不断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切实推动基层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审 核:李庆善编 辑:阿 丹来源:乐都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