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不能再任性了!4月1日,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旨在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了“行为红线”。在自家门
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不能再任性了!4月1日,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旨在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了“行为红线”。在自家门口能不能装摄像头、怎么装、怎么用等,有了清晰答案。
家用摄像头已成不少住户追捧的电子“门神”。不论是挂在门口,还是隐藏在门铃、智能门锁中,“360度拍摄”“24小时监控”“可追踪可回看”等,都是摄像头最基本的功能。摄像头产品和功能越多,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的要求也就越高。近年来,因家用摄像头侵权导致的邻里纠纷越来越多。从邻居门前“借道”走过,会被各类居家“门神”记录拍下,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住户截取视频画面片段,公开放到社交媒体。拍摄时往往无感,是否被使用被公开无从知晓,数据安全如何并不透明……依法依规规范家门口的电子“门神”,守护好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势在必行。
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表面看是“能不能”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人生活权利和隐私信息权益如何平衡与守护的问题。按照条例,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也就是说,个人拥有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权利,但必须注意把握安装使用的边界,绝不能过度安装、随意安装,侵害他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看起来是私事,实则是关乎邻里权益的公事。值得称道的是,新条例对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位置、高低、角度、使用等具体环节,也都立下细致严厉的规矩。邻里应该友好相处,但不代表要让渡自己的隐私。倘若几点上下班、跟谁一起出门回家,都不得不“主动”直面邻居安装的摄像头,显然会让生活隐私暴露无遗。这还不包括摄像头本身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羸弱,可能导致的信息被攻击被泄露。据报道,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曾经审理一起因邻居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对簿公堂的案件。法官经过实地查看,认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判罚被告拆除可视门铃和两个摄像头。
“门神”守家,也要守住“眼界”。法律法规已经跟进现实,每个人更要自觉自律,调整好自家门口摄像头的视角,别再有意无意间成为偷窥邻居的“狗仔队”。
记者:李松林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