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的陕北高原春意萌动,一场特殊的“问诊”在榆阳区田间地头展开。3月29日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带领“头雁”导师指导团一行7人走进牛家梁镇、孟家湾乡、鱼河峁镇、麻黄梁镇等四个乡镇,对榆阳区“头雁”学员开展回访指导。
三月的陕北高原春意萌动,一场特殊的“问诊”在榆阳区田间地头展开。3月29日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带领“头雁”导师指导团一行7人走进牛家梁镇、孟家湾乡、鱼河峁镇、麻黄梁镇等四个乡镇,对榆阳区“头雁”学员开展回访指导。
这支由邹志荣、董娟娥、于三科、赵春平等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队伍,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用专业知识为农业产业把脉开方,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产教融合的生动图景。
在牛家梁镇榆林飞霞昌盛农牧业有限公司,整齐的牛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200头黄牛此起彼伏的哞叫彰显着产业活力。
于三科教授却将目光投向细节:消防通道缺少喷雾消毒设备,车辆通道未见消毒池。“生物安全无小事。”他指着运输通道强调,“要建立标准化消毒制度,确保流程规范、执行常态。”
赵春平研究员则着眼于管理革新。他建议将统栏改造成模块化小围栏,“这样既便于科研团队开展试验,又能实现精准化管理。”场主薛亮飞边记录边回应:“我们将尽快落实这些改进措施。”
来到鱼河峁镇冯茶庄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堆积如山的黄芩、黄芪让学员赵江江愁眉不展。“市场行情低迷,采收即亏损。”他轻抚晒干的药材,语气焦灼。董娟娥教授俯身捻起一片黄芩,在阳光下仔细端详后指出关键:“药材不是木材,18个月药效期就是生命线。”
专家与学员的深度交流迸发智慧火花。董娟娥教授强调药厂对切片厚度、加工工艺的严格标准,叮嘱必须提前对接市场需求。她托起一株根系发达的黄芩分析道:“陕北高海拔、光照强,能生长优质药材,但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需改用有机肥提升品质。”现场,董教授当即联系药企对接采购,并携带样品进行药效检测,为后续采收奠定基础。
站在孟家湾乡目盖村的西瓜大棚前,邹志荣躬身示范种植要领:“建立自属育苗基地杜绝病苗隐患,采用东西行向布局提升机械化效率。”阳光穿透薄膜洒在整齐的瓜蔓上,为这番论述落下生动注脚,也仿佛昭示着榆阳乡村产业在西农专家的助力下正迈向崭新未来。
邹志荣教授强调说:“导师将在项目扶持、产业规划、综合效益等方面深化对‘头雁’学员的跟踪服务,全面提升培育效能。也期待学员们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
导师团的足迹遍及多个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精准的技术指导,为榆阳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在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专家们细致查验牛舍管理,提出优化建议;在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针对通风采光与疫病防控给出调整方案;美都西瓜大棚里,教授蹲身查看土壤墒情,建议倒茬种植既可养地又能增收。
每到一处,“头雁”学员们纷纷展示发展蓝图。裕康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鹏兴致盎然:“我们尝试音乐养殖、饲喂佳县红枣,未来计划打造花园式牧场。”榆阳区明旺贵养殖场赵贵介绍:“正在为120亩山地苹果搭建防雹网。”
导师团边走边指导,队伍不断扩大,新成立“头雁”协会会长思耀国、秘书长张鹏紧跟导师团,来自周边的“头雁”学员不断加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党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欣慰表示:“西农与榆阳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已建立导师‘回访’机制,将持续为‘头雁’学员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此次回访凸显“头雁”培育项目的创新价值。榆阳区与西农构建的“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体系,已培育325名产业带头人,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通过一次次的“头雁”回访指导活动,切实破解了学员面临的生产难题,为产业升级注入新思路。
记者:王婕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