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仁宗年间,端州城外青山如黛,溪水潺潺,田畴交错,炊烟袅袅。这日天光晴好,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泛出温润的光泽。
宋仁宗年间,端州城外青山如黛,溪水潺潺,田畴交错,炊烟袅袅。这日天光晴好,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泛出温润的光泽。
城郊一处村落里,有个十来岁的男孩,名叫张小友,生得眉清目秀,性情温顺。他家世代务农,父亲早年病故,家中仅靠母亲炸油糍粑在街市上售卖维持生计。
张小友自幼懂事,每日放学后便帮母亲提篮叫卖,小小年纪已懂得人间疾苦。
这日晌午,母子二人早早出摊,油糍粑香气四溢,引得行人纷纷驻足。
不到一个时辰,篮中糍粑便售罄,张小友数了数铜钱,竟有三百余文,心中欢喜,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母亲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头:“小友,今日辛苦了,快回家歇息吧。”
张小友点头应下,提着空篮沿小路归家。途经村口一棵老槐树下,见一块青石平整光滑,便坐下来歇脚。
连日奔波,他早已疲惫,坐定后不觉眼皮沉重,竟在阳光下打起盹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吹过,他猛然惊醒,伸手一摸腰间布袋——钱不见了!
他顿时如遭雷击,慌忙翻找全身,布袋空空如也,仅余几枚碎屑粘在布角。
他急得满地乱爬,四处搜寻,却一无所获。泪水夺眶而出,他跪在石上痛哭:“我的钱啊!那是娘辛苦炸出来的,我……我怎么跟娘交代!”
哭声凄切,惊起林中飞鸟。
恰在此时,一队人马自官道缓缓行来,前头两面青旗迎风招展,上书“明察秋毫”“执法如山”。
中间一匹青骢马上,端坐一人,面如黑炭,额上一弯月牙印记清晰可见,正是当朝名臣、新任端州知府包拯。
包拯闻得哭声,抬手止住队伍,命随从马汉前去查问。马汉快步上前,见一孩童跪地痛哭,便温言道:“小哥,何事如此伤心?”
张小友抽泣着抬头,见来人衣着威严,忙擦泪叩首:“大老爷,我卖油糍粑赚来的三百多文铜钱,方才坐在这石头上歇息,一觉醒来便不见了!那是我娘的血汗钱啊!”
包拯在马上凝神听着,眉头微皱。他翻身下马,缓步走近那块青石,细细查看。
石面平整,无撬痕,无血迹,亦无挣扎痕迹。他蹲下身,用手轻抚石面,又凑近嗅了嗅,忽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沉吟片刻,忽而朗声道:“来人!将这块石头抬回府衙,本官要亲自审问!”
众人闻言皆惊,马汉更是愕然:“大人,审……审石头?”
“正是。”包拯神色肃然,“此石乃案发现场,必知内情。若它不言,本官自有手段令其开口。”
说罢,命王朝、马汉带人将那块百余斤重的青石抬上板车,押回府衙。百姓见状,无不哗然,纷纷议论:“包大人竟要审石头?莫非是疯了?”“听说他断案如神,莫非这石头真有古怪?”
消息如风般传开,不到半日,全城皆知“包青天审石头”奇事。
次日清晨,府衙外早已人山人海,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前来观审。府衙大堂前搭起一座高台,青石置于其上,包拯身着官服,端坐公案之后,神情冷峻,目光如电。
鼓声三响,惊堂木“啪”地一拍,全场肃静。
包拯目光扫视众人,沉声道:“带人犯!”
王朝高声应道:“带石头!”
众人哄笑,但见衙役真将那石头抬上高台,置于堂中,皆惊愕失语。
包拯正色道:“你这顽石,昨日小童张小友坐于你身,钱袋失窃,定是你知情不报,甚至暗中勾结盗贼!本官问你,钱在何处?盗贼何人?若不从实招来,休怪本官动用大刑!”
连问三声,石头自然无言。
包拯怒目一睁,喝道:“好个顽石!死不开口!来人,打它三十大板!”
衙役应声上前,举起板子便打。板子落在石头上,发出“砰砰”闷响,震得人耳发麻。打完三十板,石头纹丝未损,包拯却似毫不在意。
他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众人目瞪口呆,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更有老者低声叹息:“包大人清廉是真,怕是断案太过执着,竟至癫狂了。”
三十大板打完,包拯长叹一声,脸上怒意渐消,反露出一丝悲悯之色。
他缓缓起身,对满堂百姓道:“诸位乡亲,本官审石,非为戏耍。此石虽不能言,却见证了真相。
今小童失钱,其母年迈,家中贫寒,若无此钱,恐难度日。本官无能,未能擒获真凶,心中愧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温和却坚定:“今日,本官不求诸位施舍,只求每人自愿捐出一枚铜钱,助这孩子一家渡过难关。诸位若念苍生疾苦,便请成全。”
百姓闻言,无不感动。有人高声道:“包大人清正,我等愿捐!”
“我捐一文!”
“我也捐!”
一时间,群情激昂,纷纷响应。
包拯点头,命王朝在堂前放一大木桶,桶中盛满清水。他亲自走到桶边,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轻轻投入水中,道:“本官带头,以示诚心。”
随后,百姓排成长队,依次上前投钱。每人一文,铜钱落入水中,叮咚作响,如珠落玉盘。
包拯坐在堂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面。
一人投钱,水面微漾;两人投钱,涟漪轻荡;十人、百人……水面上浮起一层淡淡的铜绿。
忽然,当一个身穿粗布短褐、头戴斗笠的汉子上前投钱时,包拯眼神骤然一凝——那枚铜钱落入水中,竟在水面浮起一层薄薄的油光!
包拯猛地站起,惊堂木“啪”地一拍,声如惊雷:“站住!就是你!”
那汉子浑身一颤,脸色瞬间惨白,转身欲逃,却被早已候在一旁的马汉一把擒住。
“你这贼子!”包拯厉声喝道,“你偷了小童的钱,钱袋中必沾有油糍粑的油渍。你将铜钱藏于怀中多日,油渍渗入铜纹,如今投入水中,油浮于上,岂能瞒过本官双眼!还不从实招来!”
那汉子瘫软在地,冷汗直流,颤抖着道:“大……大人明察……小人……小人是卖肉的屠户,昨日见那孩子坐于石上熟睡,钱袋露于腰间,一时贪念,便偷偷摸走……那钱……那钱已被我花去大半,只剩百余文……”
包拯冷哼一声:“你盗人血汗,心如蛇蝎!来人,将他押入大牢,严加审问,追缴赃款!”
堂下百姓见真相大白,无不拍手称快,高呼“青天大老爷”!
张小友扑通跪下,泪流满面:“多谢包大人替我找回公道!”
包拯扶起他,轻声道:“孩子,记住,天理昭昭,善恶有报。今日你虽失钱,却也见到了人心之善。这满堂百姓,每人一文,便是人间温情。你拿去,替你娘买些米粮,好好过活。”
此事传开,端州百姓对包拯更是敬若神明。街头巷尾皆传“包青天审石辨油”奇案,连孩童都会唱:“石头不会说,油花水上浮;青天一照眼,贼人现原形。”
然而,此案并未就此终结。
三日后,府衙接到密报:那屠户在狱中翻供,称自己实为替人顶罪,真凶另有其人。
包拯闻讯,眉头紧锁。他亲赴大牢提审。
屠户哭诉道:“大人明鉴!小人确曾见钱起意,但那日我走近时,钱已被一人拿走。我见四下无人,便顺手将空袋揣入怀中,想冒领赏钱。
昨闻大人要审石,又见百姓捐钱,恐事发,才谎称盗钱。实则……实则那真贼是个瘦高男子,穿青布长衫,脚蹬麻鞋,左手有道刀疤……”
包拯听罢,沉思良久。他命人取来当日百姓投钱的木桶,令人将水滤干,仔细清点铜钱——共得四百七十六文,远超张小友所失之数。
他心中一动:百姓所捐,本为助人,为何竟多出百余文?莫非……
他命人将当日投钱之人名录调出,逐一比对,发现有一名外来商贩,名唤李三,投钱二文,且其住处正位于案发地附近。
包拯当即派马汉暗中查访。
原来,李三并非商贩,而是江湖游医,常年走街串巷,为人看病。他医术平平,却精于窥探人心。
那日他恰在树下歇息,见张小友熟睡,钱袋外露,便悄然取走。他本欲逃走,却见包拯到来,怕惹祸上身,便混入人群,静观其变。
当包拯宣布审石时,他心中冷笑:“此官不过沽名钓誉。”可当包拯提出募捐时,他内心震动——此官非但不逼供,反以仁心感化百姓。
他本可悄然离去,但见满堂百姓争相献钱,人人脸上皆是真诚与善意,他多年麻木的心竟被触动。
他想起自己幼时家贫,也曾因一枚铜钱受尽冷眼。如今自己虽为医者,却常以假药骗人钱财,何其可耻!
他泪流满面,当众投入两枚铜钱——一枚为自己所盗,一枚为赎罪。
马汉查清真相,回报包拯。包拯听后,久久不语。良久,他道:“将李三请来,本官要见他。”
李三被带到府衙,跪地请罪。包拯却命人赐座,温言道:“你虽行差踏错,但能知耻回头,善莫大焉。本官不治你罪,只望你从此悬壶济世,以医术赎罪。”
李三泣不成声,叩首道:“大人不杀之恩,小人永世难忘!从今往后,我定以真心待人,不负‘医者’二字!”
包拯点头,又命人将屠户释放,罚其在城中扫街三月,以儆效尤。
数月后,端州城中多了一位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的游医,医术渐精,口碑日隆。而城东街头,常有一位少年摆摊卖油糍粑,生意兴隆。摊前立一小牌,上书四字:“诚信为本”。
百姓皆言,此二人事,皆因那一块青石而起,因那一桶清水而明。
又过一年,包拯调任他地。离任之日,全城百姓夹道相送,张小友母子亦在其中。
包拯策马而过,忽见路边那块青石已被百姓移来,立于路口,上刻“清心石”三字,石下清水一池,映着蓝天白云。
包拯勒马回望,轻声道:“石不能言,心自清明。油可浮水,罪难掩形。但得人心如水清,何惧世间有不平?”
马蹄声远去,清风拂过,池水微漾,油花不现,唯见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源:云儿故事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