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锦绣浙江寻古韵之旅:宁波向东是大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6:36 1

摘要:朋友告诉我,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有井头山遗址的相关展出,这是我一直关注的题材内容。它是中国沿海地区目前所知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朋友告诉我,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有井头山遗址的相关展出,这是我一直关注的题材内容。它是中国沿海地区目前所知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井头山遗址贝丘剖面。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浙江一万年”展厅。

参观中,让我联想起曾经位列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二的成果,宁波先民的一支木桨被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所聚焦。

木桨出土自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经碳14测年,距今约8300至7800年之间。对此,我们是否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先民娴熟地驾着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海中逐浪渔猎,抑或是他们的交通方式及其航海历史的冰山一角?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图片。

若从更宏观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来考量,正是远古先民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利用,形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向海而生的海洋文化,一幅描绘海洋文明起源的漫漫长卷也从此被打开。因此,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桨,堪称河姆渡文化船桨之始祖。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

文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木桨。

海洋滋养的宁波,简称“甬”。发源于四明山的甬江奔腾不息,直入东海,孕育出一方“枕山臂江,海道辐辏”的地理格局。因而,宁波,自古是中国沿海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海港枢纽城市;宁波港,古称“句章港”“明州港”“庆元港”。千百年来,它们以兼容并蓄的气度,展示着“东方大港”的灼灼风华。

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勾践在甬江流域建军事港口“句章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三江口的贸易港称“明州港”。到了宋朝,这里已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船舶穿梭,帆樯林立,朝廷在这里设市舶司。元朝,“明州港”改名“庆元港”,依然是国内三大主要贸易港口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避明国号之讳,改明州为宁波府,“宁波港”称谓亦由此开始。

宁波外滩。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波老城区内探明了唐宋船场、宋代海运码头等港口遗址。2003年,宁波和义门瓮城基址出土的“和义路南宋沉船”,是一艘航行于港内与近海的小型交通运输船。它的发现,实证了宁波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宁波外滩老街。

姚江。

自唐代中期至今的1200年间,宁波作为海港枢纽城市,无数海舶扬帆远渡,无数河船摇橹北上。

或许,在过去不少人的概念里,“中国大运河”等同于“京杭大运河”。由于钱塘江以东南的河段开凿尚早,习惯称“浙东运河”而常被排除在大运河之外。其实,大运河跨过钱塘江,经绍兴、余姚通达宁波,是入海的。如此描述,充实了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关键内涵——“通江达海”。

退潮后的姚江。

黎明前的新江桥。

在宁波的城市中心,姚江、奉化江与甬江在此汇流,故称“三江口”。它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重镇,著名的“宁波商帮”在这里起航。

“鳌柱插天招宝山,商舶经所望风帆。”三江口向东20公里的招宝山,位于甬江出海口,是镇海关隘,海防要塞,素有“浙东玉门关”之称。招宝山麓的海防历史纪念馆,把这里的历史细细诉说……

招宝山大桥。

招宝山一角。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有人早已对宁波城市自然肌理做了功能性概括:“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古往今来,四通八达的水路承载的不仅是南来北往的船舶,还有数不尽的诗人骚客。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与李白从山东携妻子经扬州前往浙江会稽不同,山阴人陆游,买舟东下,渡曹娥,循姚江,至明州三江口,拜访了他的贵人、退休丞相魏国公史浩,写下《游鄞》:

“晚雨初收旋作晴,买舟访旧海边城。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掠水翻翻沙鹭过,供厨片片雪鳞明。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

宁波鼓楼。

古朴厚重的宁波鼓楼城墙。

常常穿梭于宁波山水之间的明朝诗人李濂,以一首《明州歌》直抒胸臆,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鲒岭蛟池空复春,越王宫殿已飞尘。踏船莫唱明州曲,一阕“明州”愁煞人。”

他们踏波流淌的江河,寻觅着两岸的风华、山川的秀美还有人间烟火……且歌且行的足迹,串起一首首诠释这方山水的诗情画意与传世之作。

四明山入口处。

四明山十八弯。

云雾中的四明山。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李白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四明山的辽阔和壮美。作为宁波标志性景观与姚江源的四明山,在唐诗中频频出现,而李白的诗句更是将其魅力推向极致。

那么,缘何叫四明山,你知道吗?因为四窗岩。

清道光八年(1828)出版的《四明谈助》(2003年宁波出版社重版)载:“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澄霁,望之如牖户,相传谓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四扇石窗,如同山之四目。因此,得名四明山。因山氏州,故曰明州。

姚江源民宿。

四明山腹地古村落。

在多次跑向宁波的日子里,使我们知道,四窗岩在当地的人文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相传是汉代刘、阮两位年轻人遇仙之窟。这里距离奉化溪口不远,还曾经是蒋介石一生中两次避难之所。如此秘境,激发了我们接续前往探奇览胜。

说走就走的自驾,从余姚出发,经梁弄,走海拔500米的羊额岭古道,穿越大岚,过丹山赤水景区,到大岩下村蜈蚣肚后,导航进入盲区,道路狭窄起来,还有些陡峭,只能靠双脚徒步了,我们把车子停在水库边的一处简易停车场。一番兜兜转转后,遇见一处施工地问路,转过一座山,到小山村再次询问后,终于有了方向。

四明山自驾路线图。

乱石铺成的崎岖古道,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涓涓细流聚合的深谷溪涧,见惯了浩渺的姚江汇三江,源头却是点滴清泉。我极目四面灵峰耸立、林竹茂密的这片四明腹地,忽然明白,这里为何成了宁波地域文化的源头了……就这样边想着边一脚高一脚低地走着。四周,除了鸟鸣和偶尔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惟有我们相互提醒时发出的动静。终于,看到前方有青石板铺就的平坦道路了。

通往四窗岩古道。

极目远眺四明山水。

没走多久,“四明山第一名胜四窗岩”的石碑告诉我们,此行目的地大致在附近了。之所以说“大致”,因为还要向上登攀,映入眼帘的是一溜烟的陡峭台阶。稍作休息后,我开始边往上登边计数,一共有168级。气喘吁吁地数完台阶,抬头见一方呈赫红色的巨大岩壁,确有排列“苍崖倚天立”之气势,崖壁腰部着四个大小不一的岩洞。我率先手脚并用着爬上岩洞口,还在下面的朋友喊我回头看时,为我录下了一段视频。

四窗岩洞穴口 陆晓昂 摄

走进洞穴,仔细查看,一洞独立存在,三洞相连,之间可低头弯腰或匍匐爬行通过,此状恰如刘长卿诗云:“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此刻在洞穴里的我,还真有些兴奋与激动,一直心心念念的具有典型丹霞地貌的四窗岩,我们终于目睹了你的尊容,走进了你的心窝。登高望远,风景这边独好。

四窗岩洞穴一。

四窗岩洞穴二。

四窗岩洞穴三、四。

四明山脉孕育的宁波,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它向东是大海,是希望,是未来。

晨曦中的宁波北仑港城区。

宁波三江口。

涨潮时的甬江。

宁波万豪酒店俯瞰一泓碧波的姚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