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8日下午,我午休一起来,就倚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为了保护视力,既不能读书写字,也不敢看手机看电视。内心空洞,胡思乱想。此时,放在茶几上的新手机,倏忽传来一阵清脆响亮的电话铃声。心想:这陌生电话,大约又是商家求我装潢或推销家具、家电的!因我家买了新房,所以
手记:
社会是个大课堂。医院就是浓缩的小社会,小课堂。
一次白内障手术:住院两天半,手术时长10分钟。时间虽短,但其间的所见、所闻,却给我上了一堂现实、生动的社会学常识课。教益匪浅,收获多多。
3月18日下午,我午休一起来,就倚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为了保护视力,既不能读书写字,也不敢看手机看电视。内心空洞,胡思乱想。此时,放在茶几上的新手机,倏忽传来一阵清脆响亮的电话铃声。心想:这陌生电话,大约又是商家求我装潢或推销家具、家电的!因我家买了新房,所以春节过后,此类电话,一直没断过,不胜其烦!就在我要挂断的瞬间,又转念一想:万一是有用的电话呢,岂不误事?于是,我迅速拿起手机接听:“请问你是谁?有事吗?”“我是市一院眼科回访患者的,您是许遐达老先生本人,还是他的家人?”一个甜脆的女中音,从手机那头传来。随着话音,我眼前浮现出一位梳着马尾辫、戴副近视镜,个头不高的年轻女医生形象来。她,就是几天前我的病床主治医生小李。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身白衣天使标配。此时的她,直奔主题,问了我朮后视力恢复如何,有无不适情况,接着又交待了一些护眼事项。末了,我征询她道:“我想再请李主任复查一下,可以吗?”她说:“可以啊!“
回顾这次白内障手朮的前因后果,我觉得,此次手术,看似偶发的意外事件,但于我而言,却是一次极不寻常的人生体验。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近年来,我愈发感到视物模糊,连读书写字,看电视看手机都很困难了。这对一个读书识字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很闹心、很痛苦的事。情急之中,无奈之下,我不禁有了配副眼镜,改善视力,以维持正常生活的想法。如此,便于2月25日上午,到吴良材眼镜店配镜,谁知验光师却告知:配镜于你毫无意义。因为改善不了视力,建议到正规医院眼科看医生。验光师的一席话,不只体现了他们不唯利是图的职业道德,还引发了我对眼睛的深层思考:长期以来,我一直忽视对眼睛的维护。我视物模糊,看不清字,其实并非完全是老年性退行性变化,还有器质性病变白内障,早该治疗了。记得多年前体检时就查出有轻度白内障,但并未引起我的重视,如今,“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埋下后患,终生遗憾!
痛定思痛,决定求医。
2月26日上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市一院眼科看医生。经初步检测,确诊为成熟性白内障(晚期),左眼还有黄斑前膜,视力仅为0.1。医生说:要改善视力,唯一的办法是手朮治疗。她当时就让助手给我开了住院证,因一时拿不定主意,便答应回家商量商量再说。
摘除(吸除)白内障,在医家眼中,早已不是什么大手术了。然而在常人看来,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因为要在眼球上、弹丸之地进行高精度手术。况且是高龄老人,风险更大,万一有个闪失 。但实际情况如何?据媒体报道: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步很快,早在多年前,就在西藏、内蒙、云贵等偏远地区,为少数民族、农牧民,开展免费手术治疗白内障惠民活动。时至今日,采用的微创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朮治疗白内障,已很普遍,相当成熟了。只是我和家人不曾接触、还不了解罢了。因此,当我们闻听苏南太仓人,去上海大医院做白内障手术,早出晚归,如同短途旅游,小事一桩。对此我难以置信:竟以为这简直是在为医院做广告!而对那在门诊就能做白内障手术,即做即走的传言,我则更认为是天方夜谭。试想,若是带着如此想法和心态,去做白内障手术,将是一个什么结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万使不得!
何也?究其因:一是我们对白内障病理知识及其治疗状况缺乏了解;二是对目前白内障的治疗进展、新技术的引进运用等情,一无所知。因此,当医生告知:只有手朮治疗,才能提高视力时,我和家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一旦手术失败,眼睛致盲怎么办?况且这种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朮,效果到底如何,心中无底。果真如科普介绍所言:创伤小,无痛苦,恢复快,视力提高明显吗?面对“是手术都有风险”的忠告和众说纷纭的信息,我疑虑重重,不知所措。
诚然,面对走投无路的残酷现实,我已开始心动,有了做手术的意向,但还是思前虑后,举棋不定,下不了决心。为慎重起见,我又列出3个核心问题,让孩子向市一院的主管部门、权威人士咨询。1.一院眼科做白内障手术的主任医生,哪位水平最好,信誉高?2,一院有无请北上广的大医院专家来淮做手术的惯例?3,在一院,高龄老人做手术,能否预约大城市的专家来做?
对方迅即作复:“不用这么麻烦。白内障,常规手术,我院做得很好!推荐李超鹏主任”。
言简意赅, 斩钉截铁!字字句句,都是对本院医术的肯定和褒奖。自信满满。
市一院的权威回答,统一了家人的思想, 也坚定了我做手术的决心。我还迟疑什么?就在市一院眼科做手术。就请李超鹏主任主刀!
3月11日上午,李超鹏主任门诊,孩子两天前即挂了他的专家号。这天,在儿子的陪同下,我如约而至。李主任接过病历,在简单问诊后作了观察角膜、眼底视网膜等常规检查,并随即开了住院证。一颗悬了多日的心,这才放下。
可要住进去,仍非一件易事。因为有许多繁复的手续要办。
我在候诊室休息, 儿子 楼上楼下,奔波于诊室 一一缴费处一一住院处。跑了约半个小时,才确定右眼手术有床位(不知何因,若是左眼手术,今天还没有床位),安排在1一3号病房3号床。可当我12日上午8点入院时,3号床的病人还在观察期,正为出院做准备。他还未出院,我已来了 。 由此可见,眼科病床,人满为患!
也许是我一生很少上医院、住院的缘故,总觉这次住院有许多变化、不适应和感慨,甚至是新奇。
我的最大感慨:是进了病房形同囚徒,病房即囚笼。住院使我失去了自由。
记得过去住院,病人要穿病号服,人们一眼就能识别其是病人。可如今,时代变了,连病人的标志也变了。可能是工作需要,或许是怕你随便溜出去。患者一入院就要在左手腕上戴一手环(带)。注明姓名,性别,年龄,编号,打上二维码。说到戴手环(带),还有一个戏剧性小插曲。我入院时,左手腕被护士套了个手环(带),竟然还不自知。直到第二天,护士扒开我的䄂口扫二维码,方才如梦初醒。家人们,是护士的业务熟练神速,还是我头脑迟钝,或有点痴呆?要不然,咋套上了手环(带)还不知道呢!
入院之后不久,便是接二连三的测血糖,量血压,洗眼睛,点药水 … … 床头对讲机,也一会儿通知:3床许遐达到检查室去;一会儿又通知:3床许遐达来护士站一趟;再过一会儿又告知:到医生办公室去,朮前谈话,签协议书。更令老朽感到新奇、好笑的是,签完协议书,还要在眉毛上方,用油彩打“记号”(可能是怕手术做错),画红“X”符号。然后叮嘱道:洗脸时切勿擦掉!其实这很难。要知道,一夜过来,即使洗脸不擦掉,睡觉时辗转反侧,也会磨掉啊!果不其然,第二天手术前,当护士发现我眉上面的“记号”模糊时,又赶紧把我送到医生办公室,重新画红“X”符号。这才算完事。
在上午2个多小时里,虽然事情千头万绪,但却井然有序。医生、护士和病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吃午饭才告一段落。
下午2点,护士站又紧急呼叫我去做常规检查。到了那里一看,分发检查单子的竟不是女护士,而是女护工(自我介绍的)。她看着检查单,满面春风地问:“你叫许遐达?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家里没人来陪?”关心之情,溢于言表。“早上是孩子把我送来的,因为他们都有工作,都忙,让他们回去了 。”我回答道。“没人陪你,那我们派人帮你怎么样?”她又以协商的口气,和善地说道。“用不着,这里我熟悉,又好腿好脚的。反正下午没事,有的是时间!”她一听“用不着”三个字,立马脸一沉,由“晴”转“阴”,没有好声气地说:“这里有5张检查单,3张在5楼眼科,2张分别在1楼和2楼。胸透在1楼,4点钟班上有人 … …”
事后我才知道,那位护工之所以态度突变,翻脸比翻书还快。是因为他们的所谓“帮忙”,是有偿服务,有经济利益驱使之。带你去作一项(次)检查就是百元左右(据知情人说:一项(次)是120元。如腿脚不便,须坐轮椅的,还要另外加钱)报酬。就以我为例来说:5张检查单,5项(次)就是600元。我不要“帮忙”,就意味着他们少了600元收入。到嘴边的肥肉跑掉了,她岂能高兴不变脸?!
这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
行文至此,我要特别声明一下:上面说的这些所谓不适和感慨,都是笔者的自我感觉。完全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视角和认知,谈感受,论是非。或对、或错、或偏颇。但绝无调侃、否定医院的职业特点和规章制度对病人合理要求的意思。相反,愚以为,短暂的失去自由,特定时期、特殊环境的服从命令听指挥,有百利而无一害。
3月13日,春风送暖,乍暖还寒。又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日子。但对一位即将做白内障手术的87岁老人来说,此刻的心情,恰如这乍暖还寒的天气:既有春风拂面的惬意和快感,又有严冬余威的丝丝寒意和不爽。
如果说做白内障手术是一幕剧,那么入院后所做的所有术前工作,都是为做手术的重头戏作准备,做铺垫。医护人员为一台手术的成功,所作精心安排,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自不必说。就是我的家人,也非同寻常的关注和牵挂。可谓举全家之力,聚人间亲情。凝心聚气,全情投入。眼科住院处办公室虽早就说13日手术,但具体时间一直没定。所以,我只能依据李主任上午还在门诊上班的事实,推想他吃了午饭后,甚至是休息一下,才会披挂上阵。因此我告诉家人,手术在下午,并特别强调:我去手术时,医院有专人(医护)接送,无需陪护,叫他们放心上班,不要来医院。谁知推测有误: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李主任下班后,不吃午饭,发扬连续作战的传统作风,12点即准时做手术。据说我是第一个。当然,有孝心、爱心,有担当的儿子、儿媳们,哪里会听我的?小儿子再次(已请过一次假陪我看病)向领导请假,上午8点多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医院了。与此同时,大儿媳不放心,丢下公司的手头工作(12日是她驾车送我住院的),今天又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护士站大厅里。恰逢其时,接送我们几个做手术的护士,正在点名,“验明正身”(以防有错),换隔离服,准备出发。我试探着问护士:“我们吃午饭迟早无所谓,李主任还能不吃饭就做手术吗?”她说:“不吃。有时做手术过迟,两三点钟才吃午饭,是常有的事。你们没吃饭,也能先吃点面包之类的垫一垫。楼下边有个食品店就有无糖面包卖。”说完便领队伍向手术室出发,我们尾随其后,缓慢前行。途中经过食品店,儿媳眼疾手快,立即跑过去买了一袋面包,跟在队尾。我们自己吃,她礼貌地也请带队护士吃,对方客气地推辞着。眼前的一幕,令我感慨,心中窃喜:人海茫茫,千载难逢。广结善缘!
就在队伍快到手术室门前的当儿,大儿媳忽然诡秘地从包里拿出一个狮面人身的小挂件来,笑嘻嘻地说:“爹爹,这吉祥物,您把它放在贴身衣服的口袋里”。一切均在不言中:护佑您手术成功,保护您平安!顿时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不油心想:平时,我只知道你是个热情、大方,性情开朗而又大大咧咧的孩子,想不到你还有粗中有细,细致入微。懂得人情世故,善良待人的另一面!
转眼到了手术室门前,对接的医护人员,领我们进入手术区:更衣、换鞋、戴帽、扩瞳。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大儿媳又像随行记者,高举相机,抢拍我进入手术室时的镜头,并及时发往“三代同堂家乐福”群,好让都在关注的家人,知晓我手术的进程和状况。
一次手术,牵挂着全家人的心,就连远在广州供职的大孙子,看了他妈妈发的图片和信息,也不时叫好或点评。
家,是讲爱的地方,“家和”的乐土福地。这里所记录的看似细微末节、桩桩小事,可却是爱的展示,情的升华!反之,家不是辩论说理的地方。如若什么都要说个清楚,弄个明白,势必会失和气,伤感情。老祖宗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和才能心心相印,团结奋斗;家也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从扩瞳室被领进手术室,当术前工作一切就绪时,一位医生(助手),一位护士(均为女士)才停止讲话。我的身旁左边是一台巨大的机器,长臂直伸至我的头部上方,将一个形如缝纫机的机头,直对着我手术的右眼。蒙上眼睛、躺在手术台上的我,只能凭感觉、判断李主任已悄然来到我身边,他核问了一下名字,然后便开始工作。只听一声机器声响,就觉似有一只大手摁住我的眼球,且随着机器发出的一连串“滴铃铃”声,便有一种水样液体充盈了眼球。如此循环往复多次,直至手术结束。此刻,毫无痛苦的我,竟有兴致浮想联翩:李主任的高超操作,和我当年勤工俭学时,在工厂里看到的一幕,何其相似乃尔?一位高级技师在轰鸣的车床前,神情专注地车着零部件。眼前的李主任,不就是艺高胆大的技师、眼科巨匠,光明使者!
我的手术很成功:视力由原来的0.2提高到0.8,视物、看字都很清晰。为李超鹏主任喝彩,为眼科高科技叫绝,也为我自己好运气庆幸!
做完手术回到病房,已过中午时分。正当我想这顿午饭怎么吃时,小儿子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他在病房已等我们近两个小时了。原来他早和他嫂子电话中说妥:买好午饭在病房里等候。
这顿午饭很实惠。两菜一汤,全是干货。红烧排骨,红烧鸡子,一碗菜汤,两盒蒸饭。看着喷香的菜肴,我大块朵颐!顿时,美食,巨风卷残云般地成了我的肚中物。觉得这是多少天来,吃得最香最好的一顿,比吃山珍海味还香,还畅快!
作者简介
许遐达,男,1939年8月生,江苏灌南人。大学文化,师范类语文高级讲师,2000年3月于原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退休前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均笔耕不辍,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杂感、随笔、散文百余篇,曾拿本地书号出过写作专著《趣谈作文》,另外自费出版《悠悠寸草心》散文集三本。
▼▼▼
有感于全红婵国宴打包中秋过后月仍圆再谈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震撼与麻木故乡飘来一朵云笑谈妈妈长寿秘笈三叔,您在哪时里我 的 人 生 故 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一深切缅怀挚友汤宜锐争宠老仇其人 许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音容宛在,诀别难忘
再读《小传》追忆伯父 西安,1955年的那个寒冬尊师佳话传千古新宅基的故事出类拔萃的英烈之子一一 袁 振 威 “又红又专” 溯源 听故事忆过往 亦生亦友亦师韩同礼从打工妹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
感受 “知足常乐” 东海我的未了情 亲如手足的故事 一 场 别 开 生面 的 故 事 会 最 后 一 次 讲 话 心灵深处的记忆 反思 拷问家 书 抵 万 金君子兰的故事世上还有一种爱叫小姑 往事如烟人安在 育 子 有 道 成 才 可 期说 “缘 分”一 条 黄 色 毛 军 毯春节记事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投稿邮箱: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 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 投稿务必原创且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来源:白小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