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心灵被身体役使(为了仕途而违背本心),又为何惆怅独自悲伤?
这三篇传世古文,历经千年仍引人深思。
一、《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原文(节选核心段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大意是: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心灵被身体役使(为了仕途而违背本心),又为何惆怅独自悲伤?
明白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能补救。确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醒悟到现在的选择是对的,过去的做法是错的。
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风轻轻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方的路,遗憾晨光还不够明亮(急于归家)。
终于看到自家的房屋,便高兴地奔跑过去。童仆前来迎接,年幼的孩子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和菊花却还依然存在。
带着孩子走进屋内,桌上摆着盛满酒的酒杯。拿起酒壶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木,脸上露出愉悦的神情。
靠着南窗寄托自己的傲世情怀,明白狭小的居所也能让人安心。每天在园子里漫步,渐渐生出乐趣,虽然设有大门,却常常关闭(不与世俗往来)。
拄着拐杖随意走动休息,时常抬头向远方眺望。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间飘出,鸟儿飞累了便知道返回巢穴。
夕阳渐渐昏暗,即将下山,我抚摸着孤松,流连忘返。
回去吧!请允许我断绝与世俗的交往。世事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享受亲戚间温暖的话语,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乘坐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小船。
既要沿着幽深曲折的山谷探寻,也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生机勃勃地生长,泉水缓缓地流淌。
羡慕万物都能顺应时节生长,感慨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久?何不随心所欲,顺应自然的安排,决定留下或离开?
为什么心神不宁,想要去哪里呢?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也难以企及。趁着美好的时光独自出游,有时放下手杖去田间除草培土。
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终点,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重点记忆学习之处:
1.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象征:文章以“归去来兮”开篇,直白表达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将“坚守本心、不迎合世俗”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中国文人“归隐精神”的代表,为后世仕途失意者提供了“精神退路”。
2. 质朴自然的文风与意境:文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开创了“平淡自然”的文风,让读者在质朴的文字中感受到“返璞归真”的愉悦。
3. 豁达的生命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展现了陶渊明面对生命终结的坦然——不执着于富贵,不渴求仙境,只愿顺应自然、享受当下,这种“乐天知命”的态度,为后世提供了应对人生困境的豁达视角。
二、《兰亭集序》(王羲之,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大意是: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古时春季祈福消灾的仪式)活动。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长的、年幼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大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亭子左右,(我们)把溪水引来作为“流觞曲水”(让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大家依次坐在溪水边。
虽然没有盛大的管弦音乐演奏,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情怀。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温暖舒畅。
抬头仰望广阔的宇宙,低头观察世间万物的繁盛,借此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享受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畅谈;有的人则把情怀寄托在某件事物上,不受约束地放纵生活。
虽然人们的兴趣爱好和取舍各不相同,性格安静与急躁也不一样,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自得,快乐而满足时,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他们对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就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爱的事物,转瞬间就变成了旧迹,尚且不能不因此引发感慨。
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凭自然造化,最终都会归于终结。古人说:“生死也是一件大事啊。”怎能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生死)发出感慨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文章叹息哀伤,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虚妄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过去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引发感慨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慨吧。
重点记忆学习之处:
1. “天下第一行书”的文学与书法双重价值: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的文字既具文学之美,书法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与“字”的完美结合,让它成为中国文化史上“诗书画”融合的典范,兼具艺术与文学价值。
2. 情景交融的写作典范:文章先写兰亭聚会的“乐”——群贤毕至、山水秀美、饮酒赋诗;
再由“乐”转“悲”,感慨人生短暂、生死无常,情感层层递进,做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3. 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死生亦大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跳出个人悲欢,以“古今对照”的视角看待生死,既承认生命短暂的悲伤,又拒绝“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
这种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超越了时代,引发后人共鸣。
三、《秋声赋》(欧阳修)
原文(节选核心段落)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大意是:
我欧阳修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便惊恐地仔细倾听,说:“真奇怪啊!”那声音起初淅淅沥沥,带着萧瑟之感,忽然变得奔腾澎湃,像夜间波涛汹涌,风雨突然降临。
当它撞击到物体上时,发出“鏦鏦铮铮”的声响,像金属器物碰撞发声;
又像奔赴战场的士兵,嘴里衔着枚快速前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的声音。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来说:“天上星月皎洁,银河清晰可见,四周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里传来的。”
我说:“唉,真令人悲伤啊!这是秋声,它为什么会来呢?大概秋天的景象是这样的:
它的颜色暗淡惨淡,烟雾消散,云彩收敛;它的容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阳光明亮;它的气息寒冷刺骨,能穿透人的肌肤骨骼;它的意境萧瑟冷落,山川寂静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惨惨,像是在呼喊、在愤发。繁茂的青草绿意浓厚,竞相生长,美好的树木郁郁葱葱,令人愉悦;但青草被秋风吹过就变了颜色,树木被秋风吹过就落叶凋零。
它们之所以枯萎零落,是因为秋天的肃杀之气所产生的余威。
秋天,对应着古代的刑官,在季节里属于阴;又象征着战争,在五行中属于金,这可说是天地间的肃杀之气,常常以肃杀为核心。
上天对于万物,是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在音乐中,商声对应着西方的音调,夷则是七月的律调。
商,有悲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后就会让人感到悲伤;夷,有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于繁盛后就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没有情感,尚且有凋零的时候。人作为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无数的忧愁触动内心,繁多的事情劳累身体;
内心有所触动,必然会损耗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事,忧虑自己智慧达不到的事;这必然会使红润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
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般坚固的身体,想和草木争夺繁荣呢?想想是谁在伤害自己的身体,又何必怨恨秋声呢!”
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只听到四周墙壁下虫子唧唧的叫声,像是在附和我的叹息。
重点记忆学习之处:
1. “通感”手法的绝妙运用:欧阳修将“秋声”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和触觉,让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这种“通感”写法,让对秋声的描写极具新意与感染力。
2. 由景及理的深刻思考:文章从“听秋声”入手,描绘秋天的景象与肃杀之气,进而联想到人生——草木因秋而凋零,人因忧思而衰老,最终得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结论,将对自然的观察上升到对人生的反思,让文章既有画面感,又有哲理性。
3. 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欧阳修借“秋声”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惆怅,也有对“过度忧思伤神”的自省,情感含蓄而不直白,让读者在品味秋景、秋声的同时,自行领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全文完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
来源:樱桃小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