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鸡做得太老了!”评委的一句话,让《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录制现场瞬间安静。全进华——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站在灶台前神情坚定:“这是我们湛江人吃了上百年的味道。"
“这鸡做得太老了!”评委的一句话,让《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录制现场瞬间安静。全进华——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站在灶台前神情坚定:“这是我们湛江人吃了上百年的味道。"
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村宴大厨可能没想到,他精心准备的传统白切鸡会成为一场全国性饮食文化大讨论的导火索。选用自家散养180天的走地鸡,坚持传统“三浸三提"工艺,全进华呈现的是最地道的湛江风味。然而评委们却以“肉质不够嫩滑"为由,给出了待定的评价。
这场风味之争很快蔓延到全网。令人惊讶的是,超过87%的网友选择支持全进华。“评委组里连一个粤菜专家都没有“用标准化的味蕾评判地域特色菜,本身就不公平"等观点获得数万点赞。美食作家杜弘发微博指出:“就像不能用波尔多的标准评判茅台,不同菜系应该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随着话题持续升温,#为传统风味正名#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央媒随后刊发评论文章,呼吁建立更科学多元的美食评价体系:“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多样性,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菜系的特色,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饮食文化争议:从甜咸豆腐脑之争到肉粽枣粽之辩,从四川火锅被批“太辣"到北京豆汁被嫌“太酸"。每次争议背后,都是标准化现代餐饮评价体系与地域传统饮食文化的碰撞。
值得关注的是,全进华在节目播出后开通了短视频账号,第一条展示白切鸡制作工艺的视频就获得超200万次观看。许多年轻人留言:“第一次知道白切鸡要配沙姜酱油原来‘骨中带血'才是火候到位的标志"。
这场风波也引发了业内反思。美食评论人董振华建议:“美食综艺应该按菜系设置专业评委,就像电影节会分设最佳剧情片、最佳纪录片一样。"目前已有制作公司表示,正在筹划一档聚焦地方传统美食的综艺,将邀请菜系传承人担任评委。
饮食文化学者李教授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不只是口味之争,更是传统烹饪技艺如何传承的问题。当年轻一代更熟悉标准化快餐时,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传统风味正在被遗忘。"
全进华的白切鸡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饮食文化的多元碰撞。在这场没有输家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对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美食多样性的更多包容。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美食的终极标准不在评分卡上,而在每个人的味觉记忆里。那种让人想起家乡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味道。"
来源:娱你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