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06:26 1

摘要: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其多方面的才华鹤立于同时代的文人中,其光华始终超越群星。”随着总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热播,欧阳修的形象跃然屏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其多方面的才华鹤立于同时代的文人中,其光华始终超越群星。”随着总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热播,欧阳修的形象跃然屏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从节目中我们看到欧阳修的成长轨迹。他出身寒门,四岁丧父,由母亲郑氏含辛茹苦拉扯大。没有钱买纸笔,郑氏以沙为纸,以芦荻秸秆为笔,教导欧阳修在沙子上写字,教儿子读书。而欧阳修自幼好学,家里没书,就借别人的书抄写。一次儿子一夜未归。母亲着急,第二天在邻家杂物间找到儿子,要痛打时,欧阳修说出实情:邻居允许他来看书,在敝筐贮故书壁间,读到韩愈的《昌黎先生集》,觉得“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因而爱不释卷、忘记归家。一个珍惜时光热爱读书的少年形象脱颖而出。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中母亲郑氏的形象刻画得堪比孟母,教导儿子正直做人、正直做事、心系天下。特别是当欧阳修遭到贬谪到滁州的时候,郑氏鼓励儿子一定要振作起来。从此,欧阳修有了“进不为喜,退不为惧”的处世之道,更加充分接近百姓、了解人民的疾苦,制定出“宽简”的惠民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乐了,欧阳修也乐了,才挥笔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荧屏上郑氏慈母的形象,令人温暖、令人敬仰。节目艺术彰显了在郑氏教导下欧阳修逐步成长为栋梁之材。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欧阳修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确实做到了不朽,垂范千古,为后人敬仰,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从立德来看,欧阳修爱惜人才,甘当伯乐,对真才实学的人才,竭力推荐、慧眼识英,创造了“千古第一榜”的佳话。这一榜的进士,有三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苏澈、曾巩。“北宋五子”占了两位:张载,程灏,并有九人后来官至宰相。欧阳修让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后成为文学巨匠,名垂后世。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和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欧阳修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所以,欧阳修堪称“千古第一伯乐”。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中,有一场重头戏。欧阳修要改革科考制度,因为像好友梅尧臣这样的大文豪居然五次科考不中,令四十二岁的梅尧臣心灰意冷。街上一位考了二十多年不中的学子疯了,当众撕书,放言“读书何用?”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也屡试不第。四六对仗的骈体科考文不仅助长了华丽且诘屈聱牙的形式主义文风,更遏制了有才华的人杰。因此,“轻诗赋、重策问、黜浮华”的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新政失败,欧阳修不得不等待时机。到了他担任主考官、梅尧臣任副考官时,他和梅尧臣决心以此次科举考试为契机,力纠文弊,为大宋选拔一批言之有物的人才。他不怕挨骂。放榜的时候,自大狂妄的“太学体”的考生们发现没有中榜,纷纷闹事。“太学体”的领袖刘几,更是厉声质问欧阳修。但是,欧阳修坦然指出“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太学体的弊端,批曰:“秀才辣、试官刷”,他劝众生当官是要为社会为乡里做贡献而不是求自己的功名。欧阳修的科举改革得到了宋仁宗的坚定支持。面对欧阳修坚持的文风改革,刘几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天下第一榜”这场重头戏,是该节目的中心看点,更是活化了欧阳修的风骨。

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曾三次遭到贬谪,却没有颓废,淡泊名利,无欲则刚,不随波逐流。即使身居高位,他始终保持人格尊严,坚守大节,体现刚正不阿的自我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勇于自觉担当。其崇高之品德,始终是后人、特别是今天的我们效仿和学习的偶像。

从立功看,欧阳修为官,勤政廉洁,他主张除积弊、行宽简、重农节用。《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中,表现了欧阳修的政绩。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现象,欧阳修推崇富国强兵,爱护农民,主张“丰财积粟”。并积极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以实现国计民生的繁荣与安定。欧阳修的为政之道强调根据年景的不同调整政策,如在丰年减少干扰,让民众安居乐业;在灾年则开源节流,赈济穷人。他的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当代的为官者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立言看,《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表现了欧阳修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糜怪癖晦涩,“所谓之文,必以道俱”。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秋声赋》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开一代文风。

节目重点再现了他写《秋声赋》的情景,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老友纷纷离世、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和深远的意境。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中杨雨、欧阳俊两位专家和撒贝宁一起组成文脉探访团,古今穿越,走进欧阳修的生活环境,与欧阳修对话,通过情景再现,让欧阳修和他的经典作品“活起来”。欧阳修曾说过:“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他珍惜时光的精神,令人称道。

通过文脉探访团的探访、点评和解析,我们了解到欧阳修还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毕生创作诗歌800余首,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词200多首,代表作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等。他的政治诗歌敢于揭露矛盾,同情民众,鞭挞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深得老百姓喜爱。欧阳修的词以抒情为主,感情婉转缠绵,真挚沉厚,清疏隽永,令读者回味无穷,当时在词坛上与晏殊相提并论,世人并称“晏欧”。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皆是被千古咏诵的佳句。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欧阳修史学成就较高,除了修定《新唐书》250卷外,还撰写《五代史记》(《新五代史》)。金石学方面《集古录》是现存最早金石学著作。农学方面,撰写《洛阳牡丹记》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欧阳修不愧是旷世全才。

“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欧阳修从寒门孤儿到一代“文忠”,虽然人生之路坎坷崎岖,但是他始终以“但民称便,即良吏”为原则,宽简便民,为民为国尽心尽责。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比肩唐代的韩愈。“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这是北宋最勤政的仁宗皇帝赵祯对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像欧阳修这样的杰出人才确实难得。“天下之治,必与众贤共之也。”唯有人才如群星灿烂,才可创造盛世的辉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新的时代正在大声呼唤新的欧阳修们再次涌现!这也正是总台《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意义所在。(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