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赴香港沙头角实践支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立足逾三百年历史的沙头角荔枝窝村,务农活、办农墟、开工坊,在古老的客家围村中播撒青春种子,探索“港味”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乡村协同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本文转自【中国网】;
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赴香港沙头角实践支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立足逾三百年历史的沙头角荔枝窝村,务农活、办农墟、开工坊,在古老的客家围村中播撒青春种子,探索“港味”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乡村协同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深入田间巷陌,摸清古村“家底”
实践支队先后走访沙头角、荔枝窝、榕树凹等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调研当地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和文化生态。队员们通过面对面访谈、农务帮忙等形式,同荔枝窝村民增进了解,倾听迁居故事与乡土记忆。
百岁老人黄伯(黄强英)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荔枝窝从“荒村”到“复村”的变迁,还亲自为队员设计的荔枝窝吉祥物命名为“荔小缘”——“荔”取自荔枝窝,“缘”寓意缘分情长,成为村庄记忆与青年实践交织的独特符号。
在村落调研过程中,支队聚焦“荔枝窝自然管理协议”推进情况,围绕生态旅游和文化传承展开调研,并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无止桥慈善基金的团队开展联合考察交流,共同探索沙头角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的新模式与合作机制。
设计介入乡土,创意释放活力
为回应村落多元发展的需求,支队携手无止桥慈善基金团队共同策划并落地开展了“荔窝,在!嘉年华”系列活动。在绿色技能工作坊中,队员带领香港中学生在古树下、田埂边回收落叶,并进行创意再造——或剪裁拼贴成“我爱荔枝窝”字样,或运用蓝晒技艺制作“植物影像”,让自然与创意在乡土场景中交织出别样之美。
嘉年华现场,支队还设计布置了互动摊位,面向游客免费派发荔枝窝定制文创,组织“地图标记”“拍照打卡”等体验式活动,并通过现场直播带领线上观众“云游”荔枝窝。活动吸引了约420名游客线下参与,近200人次在支队摊位完成打卡,线上线下形成联动传播,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荔窝热”。
凝聚青年智慧,赋能村落更新
一周调研中,支队对荔枝窝每个巷落进行系统踏勘,涵盖茶座、杂货铺、祠堂等空间节点。结合嘉年华期间收集的游客反馈,队员们仔细分析了村内导览动线与识别系统使用情况,最终提出并设计了一整套全新的荔枝窝导视系统方案,以期提升游览体验,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支队还融合村落文化特色,设计推出多款围绕“榕树”“红树林”“客家美食”等元素的文创产品;并以“荔小缘”为核心IP,衍生开发微信表情包等轻量化传播载体,积极构建青年化、多元化的文化表达体系。
据悉,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首次在香港开展实践项目。此次实践以“设计+调研+共创”为路径,推动了乡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搭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协同平台。
来源:环球网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