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最近这事,估计大家都有点印象——诺贝尔奖刚开完发布会,网上热闹得不得了。咱们这位老先生杨振宁,今年刚过了102岁生日不久。老杨的生日现场还挺温馨的:他那位48岁的爱妻翁帆一直陪在身边,手把手地照料着。看照片都能感受到两人那种默契,好像岁月在他们中间走得特别
要说最近这事,估计大家都有点印象——诺贝尔奖刚开完发布会,网上热闹得不得了。咱们这位老先生杨振宁,今年刚过了102岁生日不久。老杨的生日现场还挺温馨的:他那位48岁的爱妻翁帆一直陪在身边,手把手地照料着。看照片都能感受到两人那种默契,好像岁月在他们中间走得特别慢。二十年前,杨振宁娶翁帆的时候,网上还闹得不消停,质疑一波又一波。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两个人依然一起过日子,尤其这状态,谁还能说什么呢?
真的,很多人没想到他们俩能这样一直走下去。尤其这两年,大家才发现:杨振宁的收入,月薪居然能有百万级,堪比那些娱乐圈“大腕”。不少网友都开始打趣,说:“难怪翁帆说不是为了钱,原来工资这么高,难怪!”可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工资对杨振宁这种科学圈老大来说,也没啥撒娇的。你看看那帮影视明星,动不动片酬就破百万还不止,可人家杨振宁几十年顶在科学前沿,这点钱算多吗?
其实,杨振宁哪止是“高薪”,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才是真的让人服气。你要真追溯这老爷子生平,比起他早年和同龄人在科研圈里厮杀,那简直是另一个高度。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振宁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吴健雄一起,在弱相互作用实验领域做出了历史性的突破。吴健雄后来拿到了“物理学女王”的称号,他们这一波推动了基础科学界对微观世界的理解。那会儿,外国同行见了杨振宁,专门用“game changer”来形容他,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份上。
而且,你要说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友谊,不妨拿薛道衡和傅鹰的故事来类比——都是好朋友,一起搞学问,彼此欣赏又有遗憾。去年傅鹰去世的时候,薛道衡一度闭门不见客,只和妻子小声诉说心事。杨振宁今年没能见到李政道最后一面,这种缺席,未必是遗忘,更像是老朋友间那种复杂情感——有牵挂、也有逃避。翁帆作为妻子,看得明白,她怕杨振宁情绪太受影响,现在还专门安排他参加一些轻松的活动,让老杨多笑笑,不让悲伤占了上风。
杨振宁在学术圈里能走到现在,是有家族背景的。他父亲杨武之是名数学家,不过比起门第,更厉害的是,杨振宁小时候就“很会琢磨”。有人说他读小学时,经常在操场边上自己捯饬一些简单的小发明,老师和同学都觉着他“脑瓜子灵”。到了西南联大,杨振宁经常把课堂问题带到饭桌上问指导老师,甚至有人还拿他和同班的彭桓武比,说他们两个一文一理,联大食堂都被他们的问题搞得鸡犬不宁。
他后来去美国进修,拿到博士学位,研究那些常人听都听不懂的新理论。像是弱作用场理论、量子力学的结构性问题,科学圈里风起云涌,杨振宁几乎每次都能跑在最前面。你如果在国外遇见中国留学生,一聊起物理,八成都知道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怎么从讲坛走下来的——几乎人人都把他当做偶像。那些去美国读书的后来成了教授的人,都要感谢杨振宁在他们“初到异乡”时点拨过一句话。
在国内,邓稼先、钱三强这些老一辈科学家曾经一同跟杨振宁探讨国家建设。他们有一次喝酒,就开玩笑喊:“我们这些人,谁年轻时候不是一起拼过命呢?”你要说杨振宁,实际他心里一点都没忘记中国。他经常给北大、清华的学生讲课,捐款支持办学,和中国同行合作做论文。有一回和中科院的林家翘在杭州开会,两个老头在茶馆聊到科研理想,杨振宁还感慨:“如果年轻时能在中国做研究,就不必这么漂泊了。”
等到2003年他回国后,杨振宁真有点儿像老家长,总是细心叮嘱身边的学生“乘风破浪”,还鼓励他们多交流,把知识传承下去。这么一想,月薪百万也就不稀奇了——他拿去交给翁帆,实际也没这么在意“钱”本身。两人过的就是安稳踏实的小日子。
说到翁帆,就必须得提她一路走来的坚持。很多人一开始不看好她,以为她就是看中了杨振宁的资源和名气。但时间久了,没人再敢说风凉话。翁帆当年敢于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五十多岁的男人,那种心气别说女孩子,连男孩子都很难做到。她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内心笃定,哪怕骂声、冷嘲,她都没改过初衷。杨振宁选了她,不是偶然。
当年有媒体各种花样标题,“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了热搜,但两位当事人说话却异常平静。翁帆父母其实一点不担心,反而觉得“照料杨先生这样的国之栋梁,是种福分”。杨振宁的女儿刚开始也疑惑,不过后来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选择——有一次全家一起聚餐,翁帆主动给杨振宁夹菜,两个人说话用的是家乡口音,大家气氛融洽,归属感自然不言而喻。
这些年,翁帆跟杨振宁一起度日,照顾得无微不至,并不是表面做样子。你去他们家看看那堆手写日记和相册,很多都是翁帆做的。周围人都说,老杨这辈子不缺光环,最缺的是能懂他的人。别外行揣测什么财产继承,真正了解他们的都是家里人。
其实杨振宁第一次结婚,是和杜致礼,那个时代杜致礼身份和翁帆还不一样。杜致礼一直陪着杨振宁,两个人同甘共苦,杨振宁早年跟杜致礼一块熬论文、赶学术会议,杜致礼还是他的“参谋长”,不少衣食住行小细节都是她一手操办。等到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沉寂了很久。娃儿们都长大了,老爷子心里其实也很难受。有一回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看着杜致礼留下的老信件,半天没说话。
翁帆其实一开始是以学生身份认识杨振宁的。汕头大学有一次讲座,她负责接待,见到了杨振宁夫妇,并且被杨振宁的学识深深吸引。讲座后,杨振宁在感谢卡上写了翁帆的名字。翁帆收到后,一直珍藏在抽屉里。到了后来,杨振宁丧偶,翁帆多次安慰他,两人书信来往多了,也慢慢变熟悉。旁的人说他们像小说主角,菀菀类卿,有点那种“惺惺相惜”的趣味。
等杨振宁决定再次结婚,迎娶翁帆,外界都觉得不可思议。差距这么大的年龄,两个人要面对的压力显然不是小事。那会儿,全球媒体都来报道,谁也不敢预测他们未来能否走远。各种风言风语都出来了,甚至有传言说翁帆是“带着任务来的”,都挺荒唐的。
可时间最有说服力。二十年下来,杨振宁身体健康,翁帆细心陪伴,外人都看在眼里。有采访时杨振宁还半开玩笑:“翁帆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后礼物。”这句话听着挺直白,但真有几分真情实感。翁帆不贪名利,照顾杨振宁更像是家庭里的温柔支持者。杨振宁也一直为翁帆做好各种生活安排,连平时出门都要先征求翁帆意见。
两个人合力,日子自然过得舒服。你说工资对他们是否重要?其实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们的故事,不是简单的“钱和名”,更像是两个在风雨中找到了真正理解的人。现在还有人讨论翁帆图什么、杨振宁值不值,也许换成你我的话,也得承认:很多东西是岁月和陪伴才能证明的。
反正我觉得,杨振宁和翁帆的这份羁绊,比工资更稀罕。他们这一家子,是不是能算最懂得珍惜人心的家庭?你怎么看呢?
来源:智者小羊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