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让农耕文明走进思政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2:30 2

摘要: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集全校之力打造特色思政课“农耕文明大讲堂”,以“农业+思政课”为底色,把“坐着听”和“站着看”“动手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强农兴农的青春力量。

思政课如何既“出新”又“走心”,让学生愿听、想听、爱听?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探索全新样态的思政课?

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集全校之力打造特色思政课“农耕文明大讲堂”,以“农业+思政课”为底色,把“坐着听”和“站着看”“动手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强农兴农的青春力量。

智能农机“开进”思政课堂

“您为什么要搞农机研究?”“您带领团队研发的农机有什么‘硬核科技’?”“您为什么要搞无人农场?”“您和团队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华农首期“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年届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教授与青年学子现场亲切对话。

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在罗锡文展示的生动案例、翔实数据以及专注农机创新50年亲身经历的回顾中一一得到回应。

孩提时田间务农的真实经历触发了罗锡文“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的梦想,为了切实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他和团队长久耕耘,在机械化直播技术、农机导航与自动作业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突破,更是创建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

如今,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上,罗锡文“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理想正在照进现实,“不是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坚守了才有希望”的肺腑之言让在场学生肃然起敬、感动不已。

田间体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华农五山教学科研启林基地,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直播机等智能农机装备纷纷亮相,穿梭在田地之间,一幅幅现代化农业场景具象化地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罗院士现场亲自演示并逐一为同学们讲解,大家饶有兴味地听完介绍后,争相坐上智能农机“零距离”体验智能耕种,真切感受智慧农业魅力。同学们纷纷感叹“这堂课太酷了”“原来农业机械也可以这么高级”。这一刻,农耕文化寓于田间“大课堂”,为农情怀、强农担当在沉浸式体验中油然而生。

“花式传承”感悟红色初心

当压花艺术与红色文化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农耕文明大讲堂”第二讲特邀嘉宾陈国菊教授在分享压花艺术背后的故事、创作心路历程与主要制作方法的同时,耐心为学生讲解压花艺术与传承农耕文明的关系。

陈国菊指出,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展现魅力和风采,就要赋予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现代文明要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压花艺术极具张力,创作者可将多种元素融入其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时尚之美。

陈国菊以她指导的“201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课题成果”《井冈山红色题材压花创作》作品集为范例,通过解析作品创意、素材选择、方法步骤,也带着学生们一道重温红色历史,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作品集包含“井冈红旗”“杜鹃花开”“毛泽东系列主题压花作品:从学生时代到国家领袖”“毛泽东书法压花作品:为人民服务”“胜利的号角”“大井毛泽东故居”“大井水车”“纸盘画压花系列作品”。旗帜鲜明的主题,浓淡相宜的配色,栩栩如生的形态,丰富多样的场景,牵引着同学们回到那段曲折艰辛、浴火重生的革命岁月。

实践体验环节,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高铁疾驰、火箭飞天、太空漫步、高楼林立、美丽中国……逐一跃然纸上,方寸之间呈现自然之美,传承与创新双向奔赴。这堂别开生面的特色思政课让同学们领略了花草叶茎蕴藏的生命玄机,感受到压花设计的审美意趣,也憧憬着农耕艺术的无限可能。

听古看秀读懂岭南农耕文明

技艺断层谁来接棒?乡土情结淡化何以认同?文化失真如何纠偏?

“农耕文明大讲堂”第三讲由学校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与两位嘉宾带领学子们以场馆参观、非遗创新展示和总结授课的多场景结合方式,直观感受岭南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深度思考赓续岭南农耕文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华南农业博物馆广东农业历史展厅,一个个独具岭南特色的农耕场景、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和文献资料尽收眼底。倪根金教授为同学们详解岭南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重点回顾了历代华农人在岭南农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农耕文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价值,华农先贤深度参与、见证并积极贡献,值得深入了解、学习传承。

在红满堂,金惠教授分享学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开展的一系列香云纱时尚化、年轻化、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并带领表演系学生展示了团队的香云纱服装设计最新成果。在这场创意十足的视觉盛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香云纱是广东独有、世界唯一的中国面料,其古老精妙的传统生产工艺一度几近失传,正是华农专家教授团队与众多文化守护者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得非遗香云纱重新绽放光彩。

随后,李凤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自身研究成果解读岭南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并基于国情省情深刻分析了岭南农耕文明在传承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勉励青年学子既要读懂农耕文明,厚植爱农情怀,又要传承农耕智慧,激发文化创意,更要扎根乡土实践,助力文化振兴。同学们纷纷感叹“这堂思政课别出心裁,文化含量十足!”

硬核课堂助力种业振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4.0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育种创新由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变成快而准的“定向撒网”?“农耕文明大讲堂”第四讲,青年学生们跟随校长薛红卫教授与两位特邀专家一道,在现场参观、线下体验和总结授课中了解学校在育种领域取得的“硬核”科技成就,思考华农学子如何勇挑种业科技创新重担。

在广东省岭南水稻种质资源基地库,一盆盆野生稻、一瓶瓶水稻新品种映入眼帘,刘向东教授向同学们重点介绍学校在水稻种质资源保护、水稻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绩,也将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等农业科学家扎根种业创新,把毕生所学奉献给我国水稻育种事业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吴珍芳教授介绍了基因库建设的重大意义。吴珍芳指出,基因库作为畜牧业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能极大改善学校动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科研教学条件,也可提升华南地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件,对助力国家畜禽种业振兴意义重大。近年来,学校在畜禽育种方面成绩卓著,尤其在种猪育种的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上成果突出。

薛红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梳理了党和国家对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剖析了育种4.0时代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描绘了华农奋力书写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他向在场的华农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厚植爱农情怀、培养创新思维、扎根祖国大地,勇当强国建设的引领者,敢为种业振兴的开拓者,争做强农兴农的耕耘者。同学们课后表示,这堂课内容“硬核”,能量满满!

从室内到室外,从田间地头到场馆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掘校内和身边的丰富育人元素,充分用好“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依托“农耕文明大讲堂”,锻造特色思政课品牌,构筑思政育人新格局,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者:何艳玲(华南农业大学)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专业综测双第一,直博清华!他说“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勤奋,差距是可以追平的”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chinaun@126.com

🔻🔻🔻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