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5年度学术年会在一片期待中开幕。院长张明奎,党委书记王晓莉,副院长张东亚、刘芳、胡畅,总会计师熊静,院长助理王廉一出席会议,各临床、医技、行政职能科室共同参会。
学术年会
8月29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5年度学术年会在一片期待中开幕。院长张明奎,党委书记王晓莉,副院长张东亚、刘芳、胡畅,总会计师熊静,院长助理王廉一出席会议,各临床、医技、行政职能科室共同参会。
王晓莉书记致开幕词,她指出,本次年会既是汇聚智慧、凝聚力量的盛会,也是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更是激励创新、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医学领域,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临床实践为科研创新提供丰富素材与广阔空间,科研创新则为临床实践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本次年会汇聚了众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大家搭建了分享见解、倾听思考、深入交流、深化合作的平台。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我们更应主动担当清华人的使命。期待各位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开启医院发展的新篇章,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 “清华力量”。
学术报告:多领域前沿探讨
年会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大板块,聚焦多个学科的前沿主题。
上午会议由张东亚副院长主持:
•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张明奎以“人工生物瓣膜材料的抗钙化与内皮化:当前的挑战与策略”为题,系统分析了材料优化、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探索。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海涛教授带来“破译表观遗传密码”,探讨了表观遗传学在疾病诊疗中的转化应用。
•心脏中心副主任王廉一聚焦“围术期超声评估在心脏手术共决策中的作用”,强调超声技术通过实时影像支撑,为手术团队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风湿免疫科主任史旭华分析了“风湿免疫病的多学科交叉属性、复杂性和无限生长性”,强调了跨科室协作的重要性。
•清华一附院-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双聘人才项斌报告了“一类新型表观调控复合物的鉴定、功能及分子结构机制”,展示了在基础研究中的成果。
下午会议由副院长刘芳主持:
•清华一附院-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双聘人才吴韬解析了在《Mucosal Immunology》发表的题为“TRIM33 prevents the exacerbation of allergic asthma by restricting the overactivation of alveolar macrophages”研究论文,揭示了TRIM33作为过敏性哮喘"刹车器"的关键机制。
•麻醉科主任林多茂探讨“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的麻醉管理”,分享了围术期安全优化策略。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程艳丽聚焦“囊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及治疗策略”,介绍了内镜治疗的最新实践。
•骨科医学中心主任郭晓忠报告“股骨头坏死早期微创保髋手术:新的保髋理念”,展示了骨关节疾病治疗的突破。
•神经内科副主任王丽分享了“99mTc-MIBI SPECT显像在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研究”,突出了影像学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老年医学·干部医疗科主任张改改评估“老年住院患者缓和医疗需求”,强调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关怀策略。
•眼科主任邹燕红讲解了“晶状体半脱位的手术治疗”,分享了眼科团队的手术策略和经验。
•心脏中心小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晓雅探讨“新生儿与小婴儿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与缩窄的矫治策略”,体现了小儿心脏外科的技术优势。
•最后,副院长胡畅主持“科研须知有奖问答”环节,通过互动形式普及科研规范,激励青年医务人员。
年会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来自各领域的专家踊跃参与、积极发声,围绕医学领域的新工具应用、新技术研发、新观点突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既有对前沿技术的细节追问,也有对临床转化的经验分享,更有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热烈思辨,每一次观点交锋都闪耀着智慧火花。
此外,本次学术年会还设置了专利发明奖颁发、优秀项目负责人表彰、壁报展示、有奖问答等多个环节,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机会。
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将学术交流深化与人才梯队建设置于发展重要位置,通过搭建多元学术交流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未来,我院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的深度交流与紧密协作,在临床能力提升、科研创新突破上持续发力,以更精湛的医疗技术、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们共同期待,我院在医学领域持续深耕探索,不断书写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
来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