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李鸿章,自称“裱糊匠”的荣禄才是大清帝国最后的良心和底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07:46 1

摘要:《走向共和》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的热议和好评,被观众评为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之作,某瓣评分至今都高达9.6分,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剧中,由于“慈禧太后”、“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物的演绎过于大胆,终于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诟病,最终难逃被雪藏的厄运。​​​​

《走向共和》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的热议和好评,被观众评为国产历史剧的巅峰之作,某瓣评分至今都高达9.6分,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剧中,由于“慈禧太后”、“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物的演绎过于大胆,终于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诟病,最终难逃被雪藏的厄运。​​​​

慈禧剧照

在《走向共和》中,许多人物的矛盾和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被追谥为“文忠”的李鸿章与荣禄更是展现过几次“神仙打架”的精彩情节。问题来了,这二人究竟谁才是晚清的最后底线和良心?谁才是最合格的“裱糊匠”?

为了抵制搬运和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欢迎转发评论,不欢迎复制粘贴。

一场甲午战争,导致李鸿章亲手创建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加之亲赴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从此成为卖国求荣的代名词,成为慈禧太后的背锅侠。之后,他被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同时剥夺三眼花翎和黄马褂等赏赐,只留下“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

作为封疆大吏,李鸿章并未在北京置办府邸,罢官后索性闲居在贤良祠中,同时静观时局的变化。他心中笃定,自己被另派他职重新起用是板上钉钉的,但究竟谁来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翁同龢?奕劻?徐桐?

李鸿章

在此期间,荣禄被慈禧太后召回京城述职,顿时成为直隶总督的第一候选人。为了赢得前任支持,他亲自前往贤良祠去拜会李鸿章,两只老狐狸在完成各种试探后开启了神仙对话: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办洋务也好,都是勉强涂饰,徒有其表!不揭穿还可以支撑一阵子,就好比一间破屋子,靠一个裱糊匠东贴西补,表面上是光鲜了,小风小雨还可以支撑一阵子,若是遇到狂风暴雨就彻底被戳穿了,不可收拾啊。仲华,这裱糊匠的活儿可就落在你身上了。

听完李鸿章的肺腑之言,荣禄也深有感触,颇有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于是,他这样表示:

中堂的肺腑之言。裱糊也罢,修补也罢,都是皇恩浩荡,但求无愧于心!

1898年6月15日,慈禧太后正式委任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完全接手了“裱糊匠”的工作。戊戌政变后,他卸任直隶总督进入军机处,同时兼任练兵大臣管理兵部和节制北洋诸军。

荣禄

荣禄全名瓜尔佳·荣禄,字仲华,号略园,出生于满族“上三旗”的正白旗,历任内务大臣、工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等职,死后被赐谥号“文忠”。他的女儿瓜尔佳·幼兰是醇亲王载沣的福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也是慈禧太后的义女。

在封建社会中,臣子死后被赐谥号是无上的荣耀,是对一生的充分肯定和盖棺定论。诸多谥号当中,文臣以“文”字开头,比如文正、文忠、文贞和文襄等;武将以“武”字开头,比如武忠、武勇和武穆等。

回顾满清王朝276年的历史,只有八位大臣死后获得“文正”的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除此之外,还有十位大臣获得“文忠”的谥号,分别是文祥、李鸿章、沈兆霖、胡林翼、林则徐、周天爵、索尼、傅恒、骆秉章和荣禄。

由于祖父塔斯哈战死疆场,由于伯父和父亲同太平军作战时殉国,荣禄被咸丰皇帝明谕优恤。于是,他未经科举考试便出仕为官,年仅十七岁已经成为六部高官,让许多人都望尘莫及。

荣禄剧照

凭借显赫的家世,凭借祖上的军功,凭借咸丰的宠信,荣禄的仕途本应该一帆风顺。但是,这个年轻人锋芒毕露,竟然得罪了当朝的“第一红人”御前大臣和户部尚书肃顺。

肃顺是爱新觉罗的宗室子弟,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深得咸丰器重和信任。在对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荣禄的晋升之路戛然而止,连续多年都是原地踏步。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和美国分别以“调停人”身份参与其中,实际上狼狈为奸共同作案。

1860年9月,清廷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展开最后抵抗,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击败。之后,咸丰皇帝带着后宫嫔妃和文武大臣惊慌失措逃往热河避难,临行前委任奕訢为留守大臣全权与敌和谈。

英法联军禽肉不如,一路烧杀抢掠攻占紫禁城,还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焚为废墟。为了早日结束战争,恭亲王奕訢在请旨后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又一次被迫割地赔款。

圆明园

咸丰帝觉得愧对列祖列宗,实在无颜返回紫禁城,一直都躲在承德避暑山庄迟迟不归。期间,作为随行护驾的荣禄因为工作恪尽职守,逐渐赢得了慈安和慈禧的认可,为日后参与辛酉政变提供了可能。

1861年8月,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突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行宫,仓促走完了自己无能好色和猜忌多疑的一生。这位“无远见、无胆识、无作为、无才能”的四无皇帝,彻底错失了最后一次中兴大清的机会。据《清史稿》记载:

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仓卒不可得,遂崩。

咸丰剧照

临终前,咸丰在病榻上回顾自己的庸碌人生良久,无奈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人作为顾命大臣,又安排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联合听政。看起来,他的政治安排无懈可击,通过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确保幼帝载淳皇权稳固。但是,由于双方实力的极不对等,这场权力的游戏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集团”,长期以来一贯嚣张跋扈,而今更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对待慈安、慈禧和载淳这三个孤儿寡母,他们压根不当回事。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慈禧太后说服慈安太后与自己共同进退,伺机联合发动政变铲除“八大臣集团”从而改变咸丰的政治部署。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经过仔细盘算,慈安和慈禧均认为没有胜算,贸然行事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她们想到了那个长期遭到排挤和打压的“小叔子”,那个留在北京背黑锅的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

通过太监安德海秘密送信,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一拍即合,悄悄结成了政治同盟。在前来承德叩谒吊孝时,他们当面商定了具体细节和步骤。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

奕訢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平和,麻痹了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

垂帘听政

在恭亲王奕訢的积极配合下,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史称“辛酉政变”。期间,荣禄不仅亲自逮捕了肃顺等人,而且还将他押赴菜市口问斩。据《清史稿》记载:

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

有野史传闻,慈禧入宫前和荣禄曾有过定亲的经历,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可信度。不过,凭借低调内敛和隐忍稳重的性格,他还是赢得了她的信任。据《清史稿》记载:

同治初设神机营,赏荣禄五品京堂,充翼长兼专操大臣。再迁左翼总兵。经大学士文祥荐,改工部侍郎,调户部兼总管内务府大臣。

辛酉政变后短短几年,荣禄青云直上成为正二品,逐渐与汉人的第一权臣沈桂芬结怨。在对方暗中筹谋下,他先是得罪了醇亲王奕譞,又得罪了慈禧太后,被下放到陕西做了“西安将军”。

直到甲午战败后,随着李鸿章被迫下野交出权柄,慈禧终于想到了被遗忘在西安已经十五年之久的荣禄。经过这么多年的卧薪尝胆,他终于成长为老狐狸,再也不是当年的愣头青。

刚刚接手直隶总督,荣禄必须处理好“是否支持变法”这一核心问题,否则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都不会答应。经他进谏,老太后终于抛出“试试看”的态度,默许变法运动开始。

过于激进和乐观的维新派们,丝毫没有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大张旗鼓颁行各种诏令,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在顽固派大臣的怂恿下,慈禧太后的态度逐渐由默许转为反对。

当着许多重臣的面,光绪破例召见了只有六品的康有为,成为二人的唯一一次会面。在殿外等候时,新任直隶总督荣禄和康有为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

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

荣禄剧照

荣禄敏锐地发现,康有为和维新派并不是要“修补旧制”,而是要“重建新制”。显然,这与自己“裱糊匠”的岗位职责背道而驰,从此便由默许的态度转变为反对的态度,最起码也是不支持的态度。

荣禄深知光绪和康有为等人出发点不错,但方案的确没有可行性。在他看来,满清帝国已经奄奄一息,根据“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经验,一旦大剂量使用猛药必定提前寿终正寝。

恰在此时,维新派竟然策动袁世凯叛乱,遭到了对方告密。荣禄立即向慈禧汇报此事,以雷霆手段避免了一场兵戎相见和流血事件,履行了“裱糊匠”的职责,直接促成了“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后,慈禧重新复出掌权,逐渐萌生出废黜光绪帝的想法,最终选定了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儿子溥儁(jùn)。1899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腊月,他被入继为清穆宗同治帝嗣子受封大阿哥,算是迈出了废帝的第一步。

向来都忠于慈禧的荣禄却没有在这件事上跟风,姑且不说溥儁的人品和德行是否堪配帝位。他认为,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此时废帝必定会引起各国列强非议,甚至引发新一轮侵略战争,故而重中之重是维持政局稳定。

义和团

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而且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针对各国。对于这些拳民,朝廷内部就是剿还是抚争执不休,始终都没有形成定论。荣禄个人认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倾向于以剿为主。

端郡王载漪对儿子溥儁没能顺利登基非常恼火,怨恨各国列强横加干涉。因此,他联合刚毅等人坚决支持义和团运动,坚决主张对抗洋人。

尽管荣禄一再劝阻,但慈禧太后还是选择支持义和团运动,选择对列强采取强硬措施。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后,气势汹汹杀奔北京而来。

义和团显然不能抵挡八国联军,“刀枪不入”只是广告词而已,京津地区纷纷陷落。慈禧一看势头不对,仓惶带着光绪和溥儁等人逃出北京,荣禄自然也随行在侧,目标直指西安。

走向共和剧照

1900年8月14日,在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后,慈禧在逃亡途中急调两广总督李鸿章入京协助奕劻和洋人和谈。最终,无奈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1902年1月8日,已经在外逃亡一年多的慈禧回到北京,随行的荣禄则卧床不起,最优秀的“裱糊匠”已经累倒。1903年4月,老太后亲临府邸探视,这样的荣宠是别人不曾有过的。

荣禄剧照

荣禄去世后,安葬在北京朝阳门外高碑店乡西花营村的荣家茔地内,墓葬规格很高。慈禧太后悲痛不已,除了亲拟“文忠”的谥号外,还“赠太傅,晋一等男爵”,极尽哀荣。

荣禄和李鸿章的交集不多,更谈不上多少私交,属于是远距离惺惺相惜。1895年甲午战败后,他二人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阻止废帝和东南互保等大政方面存在相当的默契。

纵观荣禄的一生,可谓是丰富多彩,既有遭人打压的经历,也有打压别人的经历。他从官场愤青成长为老手,算得上是那个时代合格的政治人物,也算得上是满清帝国最后的底线和良心。比起李鸿章,他更加低调务实,更加忠于朝廷,更加谨慎持重,更加任劳任怨,堪称最优秀的“裱糊匠”。

可惜,即便是荣禄这样的政坛巨擘,依然不能挽救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之势!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关注支持@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