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春天这4件事,比吃糖更容易失控血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0:08 1

摘要:很多人以为,只要“少吃糖”,糖尿病就能控制得很好。但临床实践中,我见过太多患者在春天血糖突然飙升,而原因恰恰不是甜食,而是他们忽视了春季生活方式中的4个关键“雷区”。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九版》、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内容、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科健康教育手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糖尿病研究报告。

很多人以为,只要“少吃糖”,糖尿病就能控制得很好。但临床实践中,我见过太多患者在春天血糖突然飙升,而原因恰恰不是甜食,而是他们忽视了春季生活方式中的4个关键“雷区”。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代谢节律变化的重要节点。如果在这个节气转换的时段中,忽略了糖尿病人群特有的管理要点,血糖波动就会悄然发生,甚至引起并发症。

春天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10℃以上的日子比比皆是。而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恰恰容易被温度影响。

研究显示,当气温骤降时,外周循环变差,胰岛素吸收效率降低,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吸收效率下降,而出现血糖“假性失控”。

此外,我在门诊中遇到一位60岁退休教师,春天坚持早起锻炼,穿着单薄,结果连续几天晨起血糖飙升到12mmol/L以上。其实是因为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升高了血糖

重点提醒:春季穿衣要“春捂”,尤其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早晚保暖,防止血糖受温度干扰

“春困”不是虚构,是人体褪黑激素与昼夜节律变化带来的真实反应。很多人春天犯困、懒动,活动量骤降,结果造成胰岛素抵抗加剧。

数据显示,轻度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30%以上。但很多糖友在春天变得不爱动,错失了“控糖黄金期”。

我有个老病号,农历新年后一直在家“补觉”,原本控制在6.5%的糖化血红蛋白,在3月复查时竟飙到8.2%。他没有改变饮食,就是“太懒”了

重点提醒:春天最适合做中低强度的户外散步、八段锦、太极等运动,控制节奏但要坚持

春天阳气升发,肝气旺盛,中医讲“肝主情志”,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状态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焦虑、易怒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春季焦虑评分平均高出秋季20%,而血糖波动幅度也明显加大

我曾接诊一位企业高管,春天项目推进压力大,连续两周血糖都在13mmol/L以上,甚至开始出现眼底出血前兆。血糖失控的“元凶”不是饮食,而是长期情绪紧张

重点提醒:春季调节情绪同样是一种“控糖方式”,可以尝试冥想、日记书写、心理咨询等方法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延续冬季的药物方案,却忽略了气温升高、饮食结构变化、活动量增加等对药效的影响。

春天人体代谢增强,部分患者的血糖反而下降,但继续使用原来剂量的降糖药,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相反,也有因为饮食变丰富、出门聚会频繁,血糖悄然升高,而药物未及时调整的情况。

我有位糖尿病老患者,春天开始晨练,饭量减少,结果某天清晨晕倒在公园,送医后才发现是低血糖昏迷——原因就是药没调

重点提醒:每个换季时节,都应该复查一次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

甜食的影响是直接的、短暂的,而生活方式细节带来的血糖波动,往往是长期、隐性、累积的结果。很多患者误以为“我没吃糖,怎么血糖还升了?”,就是忽视了这些“幕后推手”。

这种慢性失控更可怕,因为它容易被低估,等到并发症出现,才追悔莫及。

重点提醒:糖尿病管理是“系统工程”,不是只盯着饮食的“局部战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春季血糖管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临床实用建议:

春捂有度:气温回暖但早晚温差大,建议糖友在15℃以下继续穿长袖,避免早起空腹锻炼。设定运动闹钟:可以每天设定提醒,哪怕15分钟室内拉伸运动,也能缓解“春困”。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心情波动,血糖变化,寻找情绪与血糖的关联。定期监测血糖:春天建议每周至少监测3次,特别是清晨空腹和饭后2小时。主动复诊:别等到症状出现才去医院,春季是调药的关键期,建议每年3月主动回诊一次。

重点提醒:春天管理得当,是控制血糖的“转折点”,而不是风险期

你有没有在春天遇到过血糖难控的情况?是否也被“春困”“情绪波动”影响了健康管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一起交流心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张医生健康分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